《貓的報恩》|神隱少女與貓的故事
作為吉卜力工作室在《千與千尋》之後推出的又一新作,由新導演森田宏幸執導的《貓的報恩》於2002年與觀眾見面了。該作沿用了1995年《側耳傾聽》中的一些設定,由於前作中貓男爵的人氣空前高漲,所以此次特別製作了貓男爵攜手人類少女小春的冒險故事。影片講述了冒冒失失、神經大條的人類少女小春在貓王國的一系列夢幻經歷,並在遭遇了奇妙又不失驚現的旅途後重拾自我的故事。
影片的主題是關於如何找回迷失的自我以及如何對待以往的自己,由於故事的相似性,本片還被許多影迷戲稱為日本版的《邋遢大王奇遇記》。
如果拋開故事框架的相似性,仔細剖析,我們會發現其實《貓的報恩》和《邋遢大王奇遇記》兩部動畫無論表層的寓意亦或價值取向都是不盡相同的。尤其是基於中日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於兩部作品中異世界主宰物種的描繪。貓,在日本是幸運的象徵。日本人認為,貓是神靈的化身,它具有魔力,能夠變成人。叮噹貓、招財貓、Hello Kitty ,都是大名鼎鼎的名貓貴族。日本古典文學作品《草枕子》、《源氏物語》等裡面都有關於「貓」的故事。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小說《我是貓》,更是把貓人格化,借貓之口發泄對社會的嘲笑和不滿。
與之相對的,在我國的文化背景中,極少能找到關於老鼠的正面描寫,在成語中,更是不乏「蟲臂鼠肝、鼠目寸光、賊眉鼠眼、鼠憑社貴、城狐社鼠」等負面描寫,人鼠之戰更是古已有之,隨著社會的發展,滅鼠手段更加先進,但鼠害仍很猖獗,對於這四害之一,各種文學藝術作品多有反映,其中《邋遢大王奇遇記》就是從童話的角度描寫了人鼠鬥爭。
如此看來《邋遢大王奇遇記》並不適合用來與《貓的報恩》放置在同一視角進行比較研究。而在《貓的報恩》推出的前一年,由吉卜力工作室的頭號頂樑柱,彼時事業正如日中天的宮崎駿執導的《千與千尋》則與本片有著極高的契合,具體表現在人物的成長路徑,對於神隱的表現以及異世界對人的異化等方面。
1.迷失與成長
無論是《千與千尋》中的小千,還是《貓的報恩》中的小春,都在影片開始就表現出了性格上的缺陷。千尋因為搬家要和摯友分別,她因放不下之前的記憶而難以打起精神面對將來的生活;小春表面神經大條,對什麼都不管不顧,內心卻有著柔軟的一面。由於對自己不夠自信,她羞於向自己暗戀的男生表達心跡,一直處在自我懷疑中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接下來發生的事件使兩名少女被動地進入到了與現世不同的異世界當中,在經歷不斷的對自我的尋找之後,兩名少女都獲得了成長。二人的成長路徑都可以簡單地歸納為「迷失、旅途、成長」的基本範式,相同的範式在好萊塢公路片中體現的最為明顯。本片中少女小春最開始收到貓咪王國的「厚禮」時十分不自在,因為不論是逗貓棒還是老鼠,都不是她喜歡的,而她也在稀里糊塗中答應前往貓王國做王子的新娘。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到類似的不如意,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想要的一直得不到,長此以往許多人就選擇了自暴自棄,在不知不覺中選擇去做別人。面對貓國王允諾的美食、禮服、表演曾經發出「做一隻貓也不錯嘛」的感慨,此時她的臉上就真的長出了貓咪鬍子。這一情節對應的就是我們每產生一個想法,行為就會做出相應響應,當我們的頭腦完全被某種思想佔據的時候,所謂的自我就迷失了。這一點和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吃而變成豬,湯屋的青蛙人被金子迷惑成為無臉人的食物是一個道理。
2.神隱少女的童話講述模式
日本文化中的神隱即「被神怪隱藏起來」,被其誘拐、擄掠、或受到招待,而行蹤不明。依據民俗學大師柳田國男的採集解說,「神隱」現象,多半發生於兒童;自古以來,每當有人家小孩無端失蹤,聚落村民就會擊鉦敲鼓,喊名搜找,如果遍尋不見,便判定「神隱」現象發生,失蹤的小孩應該被神祇、天狗(山怪)、狐仙、山姥、鬼魅、妖精給帶走了。
兩部影片都對主人公初到異世界時的被動狀態做出了描寫,意在體現身處陌生世界的人類少女的孤單無助。在《千與千尋》中,千尋通過悠長的隧道,來到湯屋所在的世界,這是一個神存在的世界,充滿了各種魔法,千尋以普通女孩的身份進入到這裡本就處於陌生的適應期,況且名字被奪走,還被強制籤了賣身契。
在《貓的報恩》中,少女小春更是直接被貓使者「綁架」到了貓咪世界。儘管初到異世界時充滿了各種危險,但在吉卜力的敘事模式中,異世界中永遠都充滿著與驚險相對應的、溫柔的敘事線索,無論是在湯屋之外隱居的錢婆婆,還是跟隨小春一起進入貓咪王國的貓男爵,都在最危險的時候為主人公提供了幫助。
不僅如此,在吉卜力的童話模式中,更是貫穿著「善惡因果」的宗教思想,具體表現在對於過去的善舉,總會有對應的回報。千尋曾在年幼時救助過賑早見琥珀主,也就是後來的白龍;小春在年幼時餵食街頭的流浪貓小白,後來成為了貓咪王國的公主。(為什麼被救助的總是小白???)這一系列的敘事風格結合到一起,形成了神隱故事 溫情線索 善惡報應的吉卜力童話敘事模式。
3.異世界對人的異化
無論是湯屋的世界還是貓咪王國,吉卜力動畫中的異世界總會以不同方式給進入者加上異化的標籤,《千與千尋》中,太貪吃會變成豬,被奪去名字就會迷失自我;在《貓的報恩》中,乾脆變成了只要在貓世界待夠一天就會變成一隻貓咪。其實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異化,其核心都是對人性的剝奪,作者通過影片中人物對於異世界的極力抵抗,來向觀眾傳達「失去人性才是最可怕的事」這一主題。
少女小春一直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感覺自己總是渾渾噩噩的在混日子,因此才會產生「以我的性格,和貓咪在一起會比較合適」的想法。在經歷了貓之國的冒險之後終於明白,原來她一直都沒有做錯,不論是救助流浪貓還是糊裡糊塗地過日子,都是最真實的自己。在反思過後,小春也終於能夠面對自己,面對感情生活,終於對貓男爵袒露了自己的心跡,在生活中改掉了以往魯莽邋遢的性格(和邋遢大王最像的地方)。
結語:在《貓的報恩》中,導演森田宏幸植入了人物內心的自省和外部力量的介入來作為人物成長的因素,但對於人物行為的解釋不夠讓人信服,例如對小春的內心感情刻畫不夠細膩,使得人物行為缺少動機。一味依靠對傳統宮崎駿模式的迎合反倒讓作品失去了作者本身的特點。甚至在劇情上出現了bug(烏鴉和男爵一起進入了貓王國,卻從沒出現在其中的劇情中)。上述問題也使得《貓的報恩》無法成為吉卜力動畫史上家喻戶曉的名作,同時,導演森田宏幸也註定無法與望月智充、近藤喜文等導演一樣成為吉卜力的新晉主力軍。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曾經12天破億的《千與千尋》,霸榜豆瓣動畫18年,你真的看懂了嗎
※千與千尋:電影中的角色其實就是人生百態,無臉男的人設最為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