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同樣是二代,為何說體制內比體制外多層天花板——職場雜談二

同樣是二代,為何說體制內比體制外多層天花板——職場雜談二

|明窗邀華月 首發|明窗邀華月

01

做自媒體的人都知道,現在無論什麼話題,只要你能扯到社會階層固化,上升通道不暢,馬上就能引發無數共鳴獲得海量點贊。

這一現象的本質是販賣焦慮可最大程度迎合民眾。

但現實中,社會階層真的固化了嗎?

階層固化的表現有兩種,一是向上流動困難,有能力的低階層後代無論怎麼努力也沒有提升階層的機會。二是向下流動也困難,沒能力的高階層後代無論怎麼平庸也不會有階層滑落的風險。

從這兩點來衡量,至少在體制內不存在固化一說。

今天,來聊聊「二代」在體制內外的異同。

首先,我們要客觀的承認一點,體制內高階層的「二代」進入職場的起點會非常好,平台會非常好,機遇也非常多。這種起點往往輕鬆甩開多數草根階層的後代,甚至成為部分草根整個體制內生涯都無法逾越的高點。

不過,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體制內二代們的職場起點令草根階層無比艷羨,但二代們的職場終點和高點又如何?

事實上,二代們的職場高點大多沒有超過一代的職場高點,也就是說,富不過三代的諺語依舊在今天的體制內發揮作用

以官階等級為標杆,體制內二代超過一代的比例其實相當稀少。很多二代都在早早觸及自身的職級天花板後,不得不慢慢的看著別人超越。

那麼,什麼是體制內官二代的職務天花板?

很簡單,如果這個二代在一代的影響範圍之內的話,天花板就是一代的最高官職下調一層

比如,一代是省部級,二代繼續走仕途,天花板會出現在廳級。

一代是地廳級,二代繼續走仕途,天花板會出現在處級。

一代是縣處級,二代繼續走仕途,天花板可能夠不到處級。

上述論述有個前提,是在一代的影響範圍內。

比如縣長的兒子,畢業後進入父親工作的縣做公務員,父親最高官階就是縣長,那兒子可能順風順水的做到縣裡的科長,但在往上,難了。

但假如縣長的兒子,畢業後進入省廳或國家部委工作,不在縣長影響範圍內,加上平台本身層級高,將來超過一代反而是大概率的事件。

為什麼會出現向下一級的天花板?

這是由體制內官員的任免機制所決定的。

看過我這篇文章的應該清楚。

朋友圈裡經常加班的小官員升職了,你滿臉不屑的背後,是根本不懂公務員晉陞的艱難

任免科級,許可權在縣處級黨委。

任免處級,許可權在地廳級黨委。

往上類推,都是一級任免一級。

例如一個市長的後代,畢業後來到本市當公務員,是很有可能升到處級,為什麼,因為這一級的任免在他父親的許可權範圍或者說影響範圍內。

但,如果繼續向上,從處級跨入廳級。就必須由廳的上一級來任免。

這一步跨越就變得複雜起來。

首先,這不再其父親的許可權範圍之內;其次,這個市長後代仕途的起步,只要是市長的影響範圍之內完成的,一定會被打上二代的烙印。這種烙印,很多人,往往一生都無法擺脫。

要知道,在上一級黨委的考察中,提拔這位打上了烙印的處長,所考慮的遠遠要比其他沒有二代烙印的處長更複雜。(此時二代身份的反作用開始顯現,本文不多展開)

於是,晉陞難度陡然增大的這一級,就成了多數體制內的二代們晉陞上的隱形天花板。

02

2008年,北大博士馮軍旗論文《中縣幹部》應發廣泛關注,這是一部有現實原型的調查報告。

論文描寫了中部大省某縣的政治生態,縣內有幾大政治家族,一代們都是以前的縣領導,幾大家族關係盤根錯節,後代們紛紛在縣裡的油水部門或要害崗位任職,實在令旁人羨慕。

但你仔細去看書中幾大家族子弟們的具體職位,升到副處的,相當稀少。

因為,一代是縣處級,留在身邊的二代面對的天花板就在縣處以下。

不信,大家看看自己身邊,市長的後代,如果在本市工作的話,能當到副市長的,有幾個?縣長的後代,一直在本縣工作的話,能做到副縣長的,又有幾例?

也正因為這樣,許多觸及了天花板的二代們,看清了形勢後,往往會選擇其他的發展途徑。

比如,去收入更為豐厚的國企做高管,

或者,直接下海經商,最大程度的實現某種變現,同時讓個人生活更加精彩。

當然,也有老實本分,就在天花板下隨遇而安的。

某次,聽到一段被轉述的談話。某市局一位臨退休的老調研員和新來的小年輕閑談。

老幹部說他34歲就是市**局的局長,那年全國所有省會城市的**局開現場會,他是最年輕的局長。

老幹部說這段話的時候,59歲了,還是正處。

因為,老幹部的父親是個廳官,所以他遇到的天花板恰恰是正處。

這種二代天花板效應,同樣適用於部隊。

但是,凡事無絕對,二代中始終有少數精英憑藉過人的能力,特殊的機遇,突破天花板,超越了父輩,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屬於少見但不罕見(此處省去舉例)。

正因如此,把時間拉長,以代際為標尺來看,體制內階層的流動性是非常有活力的,不存在階層固化一說

只是現實中,草根階層真心羨慕二代們在起步階段所獲得的種種便利,種種資源,種種機遇,因為這些草根們不具備,且大多苦於沒有選擇的機會。

所以草根們自然就不會關注,大部分的二代,往往止步於比上一代低一層級的職務下。畢竟這個天花板的高度,同樣令草根們無比羨慕。

但是,作為被打上烙印的二代,心裡就未必會這麼坦然了。

畢竟,個人的職業生涯終身都處於父輩的光環之下,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才清楚。

在網上看到過一則故事。

某人撰文寫他身邊的官二代同學。

同學父親是市級幹部,是標準的二代,大學畢業成選調生,鄉鎮2年進機關,機關幾年下基層當副職,副職幾年又升正職,輪換幾個崗位後成了某縣的副縣長。

作者之所以要寫同學,不是想寫這種順風順水,而是因為某次在家鄉的論壇上,作者看到幾張農民工討薪的照片,那位農民工為了引發關注爬上了高層塔吊的懸空側。

而照片上,還有一位政府官員,也爬到了塔吊的懸空側,離著農民工幾米遠,苦苦的做著工作。

這位作者一看,咦,不是我那位二代同學嗎,擦,官二代這麼玩命啊。

後來作者打電話過去確認,還真的是他同學。據說事發後他老婆直接就發飆了,意思是這麼危險你不要命了,老娘成寡婦怎麼辦。

但有什麼辦法呢,他是分管這一塊的副縣長,

這個時候,他可以躲一邊,可以讓自己的手下上去,但他依然選擇了自己上去。

作者在文中感嘆,二代的標籤伴隨了這位同學半生,這次才發現人家原來也很拼。

為什麼要這麼拼,我想,只有那位同學心裡最清楚。

03

說完體制內再說體制外。

體制外的各種二代,

不用像體制內的二代那麼低調。

畢竟,說到坑爹。

體制外的二代出事,一般只是連累一代賠錢而已

但體制內的二代出事,會連累一代丟烏紗帽的。

而且體制外的二代不會終身處於父輩的光環之下。因為不少企業里,很多二代都已成為老總,接手父輩打下的江山。

但,這樣傳位,其實隱含的風險非常大。

因為,血脈可以遺傳,智商可以遺傳,財富也可以遺傳。但初代創業者那種能力是難以遺傳的,那種機遇是不可遺傳的

創業難守業更難,對應的也是富不過三代的道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從草根躍升到中產的階層總是憂心子女將來會階層滑落。因為自己的能力和機遇,並不能簡單的遺傳給子女。可見關於階層的焦慮,幾乎是屬於全民的焦慮。

不過,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魔咒,西方資本主義已經較好的破解了,就是職業經理人制度

如今西方許多老牌的財閥、富豪家族都是如此。

後代只擁有一定的股權,不直接執掌企業,董事會高薪聘請最優秀的職場經理來打理企業,最大程度的鞏固家族財富。

同時,用家族信託基金的方式,確保後代的教育質量和生活質量,最大程度的維護家族利益。

可以說,這一階層的豪門望族,只要不遇到導致財富重新分配的社會變革,他們的後代不會跌出上層社會,將輕易保持在社會階層中的頂尖地位。

某種程度上說,這的確算是階層固化的表現之一。

所以,從資本主義的角度看,國內民企交班二代的行為,並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

04

社會階層的劃分和流動,歷來是個熱門的話題。

中華民族在這方面,那種向上的決心和能力,特別是跨代努力應該說給全世界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美的第一代華人移民,只能修鐵路去餐館洗碗

但之後的第二代華人,就可能開設中餐館

第三代,就可能上大學,成為經理或議員

反之,某些信奉來世的民族,第一代移民也只能去修鐵路,刷盤子,然後他們回家快樂的唱歌跳舞。

第二代,繼續刷盤子,繼續快樂的唱歌跳舞。

第三代,濤聲依舊。

推特上有過一則澳洲人的吐槽,他抱怨他認識的中國同事,有了錢從不會去旅遊,從不會去聽音樂會,只會存起來買房,結果把澳洲的房價都提高了,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其實在我眼中,他的中國同事,不過是做了很多普通中國人都在做的事,積蓄資源,為自己和下一代創造條件,實現階層的躍升。

回到14億人口的中國,當今社會競爭之大,競爭之慘烈,無需多言。

目前來看,草根階層的後代實現向上躍升,在應試教育中勝出,是一條最便捷的路。

之後的躍升,那就和職場相關了。

360行,行行出狀元,應試教育中暫時失利的人,在職場競爭中勝出,進而實現階層躍升,也是社會的一種常態。

人生是一場長跑,長跑的主跑道就在職場。

當然,還有一種躍升方式,和婚姻有關。

這一篇,就留到我的體制內相親指南中,慢慢寫給你看。

明窗邀華月——體制內資深寫手,擅長深度剖析官場規則與社會熱點。已撰寫的選調生、公務員晉陞、公務員報考指南、體制內相親等系列文章廣受好評。關注即可查閱,帶你用不一樣的視角體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花板效應 的精彩文章:

順鑫農業、金徽酒涼意足 何破天花板效應?
酒王沉浮錄:五糧液覆轍警鐘VS貴州茅台天花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