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45歲以上女性鬱郁孤寡、身體消瘦,警惕更年期抑鬱!

45歲以上女性鬱郁孤寡、身體消瘦,警惕更年期抑鬱!

更年期對女性來說,是指卵巢功能從旺盛狀態逐漸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包括絕經和絕經前後的一段時間。又稱為「圍絕經期」。

在這個階段,卵巢功能逐漸衰退,性激素分泌減少,生殖功能終止而絕經。婦女的平均絕經年齡為45—55歲。很多更年期的女性,會出現的一些心理癥狀,影響情緒和心理狀態。據統計,進入更年期後,約有1/3的女性無明顯癥狀安然度過這段時間,另外有2/3的女性會表現出更年期綜合征,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更年期癥狀一般持續到絕經後2—3年,少數人持續到絕經後5—10年。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四科主任張永東指出,更年期是女性人到中年時所必經的一個人生階段,因激素水平劇烈下降,生理上湧現出的諸多不適給女性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於是也就催生出了更年期抑鬱症。這種心理問題嚴重妨礙了中年朋友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給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穩定造成了威脅,因此儘早發現和治療更年期抑鬱症十分重要。

更年期抑鬱症患者常常發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變:

生理性變化特徵。一般生理性的軀體變化表現常在精神癥狀之前出現,往往隨著病情發展而加重,經過治療後這些軀體癥狀消失的會比精神癥狀早。一般說來,更年期抑鬱症患者常常發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變。在生理變化方面,主要圍繞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出現的臨床癥狀。比如,噁心、嘔吐、經常性的便秘、胃部不適,心悸、胸悶、血壓脈搏不穩,眩暈、四肢麻木、發冷或發熱、月經變化,睡眠障礙,乏力等。泌尿生殖系統:因雌激素水平降低,出現陰道乾澀,性交痛,性慾減退,尿道炎,尿頻、尿失禁等。

情緒變化特徵。女性更年期抑鬱症的精神癥狀通常根據病情的逐步加重而加重。起病時,病人常表現為情緒低落、鬱鬱寡歡、不願意出門,不願意會友,焦慮不安、過分擔心發生意外,以悲觀消極的心情回憶往事,對比現在,憂慮將來。情緒沮喪、思維遲緩、反應遲鈍,自感精力不足、做事力不從心、對平常喜歡的事提不起興趣,特別是易疲勞,休息後也不能緩解。有人則是懷疑自己得了嚴重的疾病,到處就醫。也有人表現煩躁,易找事,挑毛病,壓不住怒火。

當更年期抑鬱症發展到後期,精神癥狀十分嚴重的時候,焦慮緊張,面容憔悴,身體明顯消瘦,有的病人會變得坐卧不安,悲傷哭泣,懷疑心重,擔心被人議論自己,擔心家人的安全,更有甚者會發生自傷、自殺的行為。

更年期抑鬱症發病原因:

1.神經遞質

下丘腦神經遞質阿片肽(EOP)、腎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與潮熱的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5羥色胺(5-HT)對內分泌、心血管、情感和性生活等均有調節功能。

2.遺傳因素

個體人格特徵、神經類型、文化水平、職業、社會人際、家庭背景等與圍絕經期綜合徵發病及癥狀嚴重程度有關。提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高級神經活動有關。

3.心理因素

父母年老患病,孩子考學壓力,工作壓力等因素。

如何進行心理自我保健?

張主任指出,心理治療是更年期抑鬱症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給病人精神鼓勵,解除疑慮,建立信心,促使健康的恢復,建議病人採取以下措施延緩心理衰老。(不生悶氣、不較真、不壓抑、不過度悲傷、不孤獨、不透支、不熬夜、不亂吃、適當運動)

(1)正確認識,知曉更年期是每一個健康女性必經的生理過程,以坦然的心態接納它。

(2)以積極的方式迎接它,體驗更年期內在的智慧,做好生活規劃,為即將到來的老年生活打下好的基礎。

(3)科學地安排生活,保持生活規律化,堅持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學會早起,早睡。避免飲食無節,忌煙酒。學會生活自律。

(4)夫妻共同參與活動。相濡以沫,而不要互相指責。

(5)充實生活內容,如旅遊、烹飪、種花、編織、跳舞等,進入個圈子,以獲得集體生活的友愛,精神上有所寄託。

(6)注意培養生活情趣。性格內向,做人古板的人更年期易出現急躁、焦慮、抑鬱等情緒,要善於克制,並培養開朗、樂觀的性格,學會「笑一笑,鬧一鬧,跳一跳」。

(7)森田療法原理。「順其自然,接受癥狀,與癥狀共處,日日是新日,日新日又新」。學會帶著癥狀生活。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四科,主要以女性患者為服務對象,目前已建立專項課題小組,開展以 「女性精神病患者內分泌障礙和更年期期女性的心理障礙」為主題的科研項目,更好的處理代謝障礙、藥物所致肥胖等女性特有不良反應,全面監測相關指標,獲得良好治療效果,已申請市級繼續教育課題1項,並立項局級課題一項。同時,科室還加強橫向專科合作,與天津安定醫院、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開展遠程培訓、業務交流、遠程病歷討論等活動,促進女性心理問題的科研研究。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肖芳 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運動是抑鬱的天敵,關鍵是如何勸自己多運動
你願意和重度抑鬱症成為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