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多人反對的情況下,郭沫若為何堅持挖皇陵?看他祖先是誰就知道了

多人反對的情況下,郭沫若為何堅持挖皇陵?看他祖先是誰就知道了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文人,他的文學造詣無可置疑,在文學界多個領域都很有名氣,留下了許多經典的作品。但除了文學成就之外,他的人品也受到了後世人的討論,大眾對他人品的評價也很一致,認為他是一個「流氓」。這個形容最早是魯迅提出來的,他說郭沫若「才子流氓」,兩人此後展開了持續多年的罵戰。

郭沫若這個人品行不端,文革期間為了保全自己,甚至能犧牲自己的兒子,是一個徹底的利己主義者。除此之外他還非常的小心眼,特別記仇。他不僅記自己的仇,甚至就連祖宗的仇都記。這件事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卻是真實發生的。

1955年10月的時候,一份《關於挖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被送到了國務院辦公室,這份報告中提出,希望對明長陵進行挖掘,拿出裡面那些珍貴的文物。當時這份報告被在場的許多考古專家和歷史學家傳閱,大家的意見不統一,有的人覺得皇陵不能挖,有的人則認為挖掘皇陵才是最好的保護方式,所以挖掘計劃必須儘快開展。

兩方因為這件事辯論了許久,誰也無法說服誰,而郭沫若在最關鍵的時刻站了出來。他立場鮮明地表示,皇陵一定要挖。他當時已經很有名氣了,是場中資歷最高的人,再加上有許多人支持,其他反對者也只能表示認同。但實際上大家心裡都清楚,當時中國的考古事業發展得還沒有那麼成熟,這時候挖掘皇陵是有很高風險的。

郭沫若自己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便退了一步,不挖明長陵,把目標轉向了明代第13任皇帝朱翊鈞的陵墓——明定陵。經過一年的籌備,挖掘工作在第二年開始。不過因為設備十分落後,挖掘工作開展得很不順利,一開始挖掘隊的人甚至連地宮的入口都找不到,光是找入口就花了一年。

這時候很多人都動搖了,覺得練找入口都這麼困難,後續還怎麼挖,於是紛紛規勸郭沫若,想讓他停止挖掘行動。但郭沫若的意志卻十分堅決,一點都不肯鬆口。在他的堅持之下,挖掘工作還是繼續推進下去,之後明定陵還是被順利挖開。1958年9月6日的時候,新華日報報道了這一消息,據統計,這座皇陵中一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貴的文物。

但挖掘的時候,裡面很多文物都遭到了破壞,比如地宮大門被打開的瞬間,裡面很多隔絕數百年的字畫、絲綢等文物接觸到了空氣,立刻變成了飛灰,瞬間消失。在開掘墓穴內部的時候,開採人員的行為也十分粗魯,將帝後的屍體丟在一邊,對先人十分不敬,還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這些情況經過新聞播報之後,不僅在國內引起了熱議,還傳到了國外,許多人對郭沫若的這些行為表示譴責。面對如此大的輿論壓力,中央也在很短時間內做出了回應,之前郭沫若挖皇陵的事情是經過了批准的,中央不能對他進行懲罰,只能出台了一條規定——「從此全面禁止挖掘帝王陵。」

按理說,郭沫若這次吃了這麼大的虧,之後肯定不敢再參與挖皇陵了,但他偏偏就是敢。他在1965年的時候再次提出,想要挖掘明長陵。這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很多早就不滿郭沫若的人站出來,對他進行大肆批判,中央政府也嚴肅拒絕了他的這個請求。郭沫若這個人雖然品行不端,但平時做事也沒有這麼幼稚,是什麼讓他三番兩次提出挖掘皇陵?難道他真是為了那些文物?

實際上他非要挖掘明皇陵的理由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早年間只是一個窮和尚,之所以能得到大展宏圖的機會,都是因為遇到了郭子興。對方不僅十分賞識他,還把女兒都嫁給了他。後來郭子興去世,朱元璋還追贈他為滁陽王。但實際上朱元璋對於郭家一直都十分忌憚,還動手剷除了郭家後人,在馬皇后的苦苦哀求下才留下了一個小妾的兒子,這個人就是郭沫若的祖先。郭沫若深知這段歷史,所以才非要把朱家的祖墳都挖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史浮沉 的精彩文章:

15歲上海少女獲得國際數學大獎,卻拒絕採訪:可不能讓我媽看到
錢學森晚年時為何沉迷於研究氣功?難道航天之父也相信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