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T40坦克殲擊車,美國版的黃鼠狼,因為火炮太少限制了產量

二戰T40坦克殲擊車,美國版的黃鼠狼,因為火炮太少限制了產量

二戰爆發後美國密切關注戰爭動態,積極研發新式的裝甲武器,尤其是坦克殲擊車,T40就是美國在正式宣戰後研發的坦克殲擊車,原打算大量投入戰場,最終卻只淪為一個過客。

缺乏反裝甲武器的美國

在二戰前,美國雖然從沒有停止裝甲武器的研發,但是獨居北美的美國缺乏和歐洲先進水平的交流,不管是設計思路還是技術都已經落後一大截,在將歐洲觀察員的報告仔細分析之後,美國的工業機器開動起來,各種裝甲武器設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當時美國的裝甲部隊建設思路,即坦克集中使用,用來突破敵人防線等,但是反坦克任務主要交給專業的坦克殲擊車,所以優秀的坦克殲擊車研製就成為重點項目。

T40坦克殲擊車

1941年,美國手中已經有了M3中型坦克,這種坦克的承載力和防護力都不錯,適合用來改裝,美國也確實用它改裝了坦克殲擊車和自行火炮。

在那之前,美國曾將76.2毫米炮安裝於M3半履帶車上,製成了簡易的自行反坦克炮,這種臨時湊數的裝備在北非地區曾發揮了一些作用,可以對付早期裝甲不那麼厚的坦克,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裝甲防護太弱,車體高大,在戰場上太顯眼。

很快,設計師又在M3中型坦克的基礎上安裝76.2毫米炮,製成了一款實驗坦克殲擊車T24,不過軍隊仍然認為它的體型過於高大,與半履帶式的自行反坦克炮沒有什麼優勢。

在珍珠港事件後,設計師又將M1918式76.2毫米防空炮裝在M3中型坦克底盤上,這就是T40坦克殲擊車。

T40直接採用M3中型坦克的底盤,取消了車體右前方的主炮和上層建築,在頂部開放式的戰鬥室正面安裝火炮,整車高度有所降低,戰鬥室四周有較高的裝甲板保護,還安裝有少量的潛望鏡,成員不用探頭就能觀察外部。這種結構在二戰時期算是中規中矩的設計,在測試中T40的機動性、可靠性等方面都很不錯,雖說它的主炮型號有點老舊,但是仍然足以應對1941年出現在戰場上的大部分坦克型號。

與戰場無緣

雖說T40項目進展得很順利,但是生產上卻出現了問題,原因就是庫存的M1918防空炮數量太少,總共只有區區27門,如果要大規模量產T40,那麼就需要恢復M1918防空炮的生產線。

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手頭現有的生產資源,即便是開闢新的生產線,也是用於新式武器裝備的量產,為一款老式火炮投入精力不值得。

再加上當時美國那些安裝旋轉炮塔的坦克殲擊車取得進步,它們的發展潛力更足,具備安裝更大威力反坦克炮的改裝空間,因此T40就沒能走上戰場,連技術儲備都算不上。

結語

作為一種臨時改裝的自行反坦克武器,T40應該說是成功的,它基本都是利用手頭現有的資源打造,成品的作戰能力和同時期其他裝備相比也毫不遜色,與黃鼠狼坦克殲擊車相比也差不多,甚至可以說北非戰場上盟軍很需要它。

當然T40項目的終止也不是一件壞事,畢竟它與現有的生產體系相衝突,部隊需要的裝備要有前瞻性,不僅要考慮到當前的需求,也需要考慮到一段時間以後的需求;在功能升級方面,T40不如其他型號,它的終止能夠給其他型號的騰出生存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加拿大石龍子自行防空炮,從沒防過空,打得德軍步兵哭爹喊娘
蘇聯ASU-85自行反坦克炮,不只空降殲擊車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