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們每一個人,身心都有可安之處
文/芨芨草
宋代大文豪蘇軾有過這麼一句名言:此心安處是吾鄉。那時,蘇軾被貶嶺南,遠離家鄉,思鄉之情自然是有的。但好在蘇軾心胸開闊,能夠隨遇而安,所以才會寫出如此豁達的詞句來。
我們現代人,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為了生活而奔波,往往會搞得自己身心交瘁。而我們,很少能夠像蘇軾一樣,身處逆境之中,還能發出「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能夠寬慰自己的言語。
這就是普通人與不平凡的人之間的區別。我們普通之人,不僅不會懂得寬慰自己,還常常自己會有抱怨,抱怨上天的不公,抱怨自己時運不濟。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所處的環境,所經歷的遭遇都是不一樣的。唯一相同的,是人都必須從出生並走向終老的這一條路。這是誰都無法避免的結局。
那麼,在人生的過程中,各人的生活質量又不一樣,心情狀態也不一樣。我們能夠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也無人能知。如果我們不能像蘇軾那樣有才而留名,就只能被淹沒在大眾的人潮中,默默來,默默去。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是離家在外打拚的。這其實跟蘇軾是一樣的背井離鄉。只不過,他是被動的,而我們是主動的。
但不管主動還是被動,都是一樣的鄉愁。大多時候,我們是思鄉的,那個從小養育我們長大的地方,那片山山水水,都有我們深刻的記憶。
記得詩人余光中的那首《鄉愁》么?那其實是很多遊子在外的共同心聲。很多的人,漂泊一輩子,身心總是不安。那是因為,再好的外鄉,也不是自己的根。
是的,根這東西,是深入骨髓的。不管你在外有多體面,不管你有多少錢,你也很難改變這條「根」。當我們在外的時間越長時,越會思念自己的根源。
而只有當我們回到故土時,那種心安的感覺才會油然而生。魯迅先生寫過《故鄉》,在小說里也融入了自己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所以,不管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那種情感的滋生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有些人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有些人只能埋在心裡。
家族裡有一位長輩,是我爺爺那一輩的兄弟,我們應該稱他為「三叔公」的。他在年輕的時候就下南洋,一直在那邊打拚。後來又在那邊成了家,生兒育女。他一走二十多年沒有回來過,也很少寫信,偶爾也只是寄點錢回來給太奶奶。
曾聽爸爸說,太奶奶病重的時候,三叔公回來過一趟。他一回來,就跪在太奶奶的床前嚎頭大哭,足足哭了有兩個小時。而那時太奶奶已經無法說話,也可能是一直強撐著,等著這個兒子回來。三叔公回來的第二天,太奶奶就走了。
辦完了太奶奶的身後事,三叔公對爺爺說,他在異鄉,其實過得很不開心,也沒能夠掙多少錢。只是,因為已經在外漂泊了,再回來覺得沒有面子,就一直強撐著。
爺爺讓三叔公回來,說現在家裡的生活條件也好了,只要勤勞一點,怎麼也餓不著。三叔公點點頭,說一直以為家裡這邊還很窮,沒想到這次回來,家鄉有了很大的變化。而他一踏上國土,才覺得心安。
一年後,三叔公把南洋那邊的家產都變賣了,帶著妻兒回到了家鄉。回來後,他讓兒子辦了一個加工廠,在村裡招了一些工人。而他自己則不再幹活,每天去村口的大榕樹下和老人們下棋。
我懂事的時候,應該是三叔公回來幾年後的事情了。那時,我每天經過大榕樹下的時候,都能聽到三叔公爽朗的笑聲。我想,他是真的開心和快樂。
有這麼一句話說:父母在時,人生尚有出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下歸途。父母在時,我們就有心安的地方。因為只有在父母的跟前,我們才能什麼都可以不做,什麼都可以不用擔心。
而有多少失去父母的人,心一直漂泊著,無處可安!身心無安處的人,內心都是沒有安全感的。即使厲害如蘇軾,也無法改變他不能回到父母身邊的命運。
好在,我們現在都有自主的權利。比起蘇軾,我們其實不知要幸運多少倍!我們的幸運,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幸福的國度,我們能夠自由主宰自己的命運。
如果你的身心還在漂泊,不如就順從自己的內心,找一個可以「心安」的地方,讓自己能夠開心快樂地度過餘下的人生。我想,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人生很短很短,一眨眼就過去了。你覺得呢?
※既然無法阻止老天下雨,那就雨中跳舞吧,改變心態,才能改變命運
※你發現么?當我們伸出1根手指責備別人時,還有3根是指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