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蘇聯兩棲坦克T-40,本身性能不錯,卻生不逢時走錯了戰場

二戰蘇聯兩棲坦克T-40,本身性能不錯,卻生不逢時走錯了戰場

兩棲坦克興起於上世紀20年代,在30年代湧現出多個型號,蘇聯也在這一時期開始接觸相關技術,因為蘇聯自身的自然環境,因此對兩棲坦克格外重視,在二戰時有了很成熟的兩棲坦克T-40。

多國技術融合的兩棲坦克

1931年,蘇聯從英國維克斯購買了一些輕型坦克,其中就包括卡登洛伊德兩棲坦克,蘇聯對這種多功能的坦克很上心,因為蘇聯國土面積大,有許多河流湖泊,加上春季凍土層融化,影響了各種車輛的機動性,而這種兩棲坦克則有很強的通過性。

蘇聯設計師很快在英國貨的基礎上研發了自己的兩棲坦克,其中還融入了法國的新式懸掛設計,這就是T-37,它具備在內陸河流上行駛的能力,如果水流過急,或者水浪太大,行駛危險係數很高。T-37定型服役的同時,它的改進型T-38也開始研究,並於1936年開始投產。

雖然這兩款兩棲坦克都得到較大規模的生產,但是它們的性能其實並不好,兩棲能力堪憂,裝甲防護連機槍都擋不了,距離稍微近一點,連步槍都能打穿它3毫米的側面。這樣的兩棲坦克在實戰中存活率很低,敵人給它一梭子就可能沉入水底。

在經歷了蘇芬、蘇波戰爭的實戰檢驗之後,蘇聯又結合繳獲的7TP兩棲坦克,開始了T-30A的研製,這款坦克正式列裝後被命名為T-40兩棲坦克。

T-40有兩種基本型號,即兩棲版本和無兩棲能力的加強輕型坦克版本。兩種型號外表一致,只不過裝甲防護不同,後者放棄了兩棲能力加強了裝甲;車體為船型的結構,方便水上行駛,車長4.43米,車寬2.51米,車高2.12米,車首扁平。

動力為一台6缸水冷汽油機,陸地行走驅動履帶結構,採用獨立扭桿式懸掛,水上行駛則驅動尾部一具四葉螺旋槳,尾部兩側有方向舵,方便駕駛員在水上控制方向。坦克公路最大行駛速度45千米每小時,水上最大速度4~5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350千米。

坦克的火力有所加強,原本安裝一挺14.5毫米重機槍和一挺7.62毫米輔助機槍,後來的改進型改主武器為一門20毫米機炮,備彈550發,可以應付一些輕裝甲目標,也可以打擊一些火力點等目標。

裝甲防護有所加強,車體和炮塔均為焊接鋼裝甲,正面厚度增加到14毫米,側面為6毫米,雖然仍然很薄,至少輕武器不能隨心所欲地擊穿了。

整體來看,T-40輕型坦克在二戰初期是一款綜合能力優秀的兩棲坦,新的行走機構也加強了越野能力,能夠較好地完成兩棲偵察、迂迴包抄等任務,設計還是比較成功的。

沒有發揮機會的T-40

T-40在1940年開始量產,用來逐步取代老式的兩棲坦克,可是換裝工作剛進行不到一年,蘇德戰爭爆發,前期呈一邊倒的蘇軍不得不搜集一切作戰武器用來抵擋德軍前進的步伐,其中就包括這些T-40兩棲坦克。

在這場不對等的戰場上,T-40被當成裝甲主力,要面對敵人的坦克大軍、反坦克炮和空中打擊,自身還沒有穩定的防線支撐,原本擅長的兩棲作戰完全沒有得到發揮,都被當成輕型坦克損失殆盡了。

迫於戰爭需要,蘇聯停止了T-40的生產,轉而專心生產T-60等輕型坦克,畢竟蘇軍迫切需要能大規模量產的武器裝備,T-40的兩棲性能有點多餘,至1940年結束時,總共只生產了225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最胖的自動步槍,一戰加拿大霍特自動步槍,非專業設計師打造
英國版S坦克,露天戰鬥室的FV4401坦克殲擊車,沒人想駕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