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抗戰日本25噸內河炮艇,有槍有炮,比坦克還難對付

抗戰日本25噸內河炮艇,有槍有炮,比坦克還難對付

侵華時期,日本於1939年針對我國南方水網密集的特點,專門研發生產了一款中小型內河炮艇,被稱為25噸炮艇。該艇出廠後受到廣泛好評,以至於日本國內還保留了少量用於防務,而那些運送到我國的炮艇,最終成為了建國後第一批炮艇部隊的主力。

25噸內河炮艇

1939年,日本專門研發了25噸內河炮艇,總計建造了77艘(有種說法生產了100多艘),並將大部分運到我國南方地區。

這種中小型內河炮艇排水量25噸多一點,所以稱為25噸炮艇,長18米,寬3.6米,最大吃水1.6米,採用平甲板艇型,半裝甲駕駛室為半埋式結構。

動力為兩台柴油機,總功率3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11節,續航約300海里,吃水較淺的它很適合江河湖泊行駛,也能在近海風浪較小的區域行駛。

武器裝備很有特色,在艇首安裝一門80毫米迫擊炮,駕駛艙頂部靠後的位置安裝一門九三式13毫米重機槍,或者雙聯裝九三式13毫米重機槍,無裝甲防護。艇體的後半段為乘員艙,可以容納2個步兵班的士兵,在乘員艙上方有一挺九二式「野雞脖子」,同樣沒有防護。一艘炮艇編製14人。

對於一艘排水量僅25噸的炮艇來說,這樣的配置中規中矩,但是對於當時的我國戰場而言,這種兼顧機槍和炮火的配置很難對付,而它又能攜帶步兵,既能沿河機動,又能放出步兵上陸追擊,如果沒有合適的重武器很難接近並摧毀它們。

戰後服役

雖然在1939年就抵達我國南方,但是因為沒有參與什麼大戰,主要用於治安維護、巡邏之類的,所以在二戰結束時仍有不少在役,由中國海軍接收了35艘,另外水警單位接收了數目不詳的炮艇。

到新中國成立之時,人民海軍獲得了17艘可用的炮艇,另外有一些狀態不佳的被當成備用,可以拆解零部件用於維修。

此時這些為數不多的炮艇經過十來年的大戰,許多情況已經不太好,於是海軍搜集可用的武器裝備對他們進行了適當的改裝,例如有些就在駕駛艙頂部增加一門九六式25毫米機炮,厄立孔20毫米機炮,或者72K型25毫米機炮,甚至還有安裝M3型37毫米戰防炮的,有些還增加2挺歪把子機槍。

因為當時內陸已經沒有戰事,這些炮艇被用於近海作戰,並參加了一些海上戰鬥,例如解放號炮艇曾挑戰太和號護航驅逐艦並擊傷其艦隊司令。在1952年時,52甲型炮艇已經量產服役,這些年邁的25噸炮艇陸續退役。

結語

25噸炮艇作為抗戰時期日軍專為中國戰場設計的船隻,其性能本身並不是很強,但是對於工業產能薄弱的我國來說,在江陰戰役失去僅有的海軍裝備之後,這樣的炮艇也能夠耀武揚威遊走於祖國內河湖泊,倘若當時我軍哪怕是有足夠的20毫米機炮,也不至於讓敵人如此囂張。

新中國成立後,前期因為工業水平太差,無奈只好把它們充實到海軍部隊中,當相關工業取得進步之後,終於擺脫了束縛,這些舊式炮艇終成歷史。

其中隸屬於溫台巡防大隊的414號炮艇,曾在披山、檀頭山、東磯列島等地的剿匪作戰中屢建功勛,在1951年還獲得了「門頭山海戰英雄艇」稱號,在退役後被保存於北京軍事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如何一眼分辨出印度低種姓居民?掌握這個規律就八九不離十了
二戰時蘇聯開始在坦克頂上裝防空機槍,這種配置有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