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的孝道觀:孝可以,順不一定行

孔子的孝道觀:孝可以,順不一定行

我們經常聽到「要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要孝順父母」、「爸媽說得總沒有錯」,即便是逛街也會時不時看到宣傳孝順的《二十四孝圖》。在家裡子女稍微和父母意見相左,或者有了情緒,一頂「不孝」的帽子就被戴上,而且父母還會理直氣壯地說孝順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美德。

二十四孝圖—哭竹生筍

中國古代大力倡導的孝道的當屬儒家,但回到孔子那裡,從記載他言行的《論語》《孔子家語》到以「孝」命名的《孝經》,根本找不到「孝順」兩個字,反而找到了孔子反對「孝順」的言論和事迹。

孔子的孝道觀

圖片來源於網路

《論語》、《孝經》中孔子有幾處關於孝的敘述,對現如今的社會風氣是極大的諷刺,其中更有言論一反父母口中「孝順」的定義。

1.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

這對於各種熬夜追劇、打遊戲、蹦迪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種告誡,稍微注意下身體,父母再也不會擔心我們的髮際線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

2.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讀到這句話,十分懷疑孔子穿越到過現代,見過現代人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反正就是各種忙,忙工作、忙飯局、忙旅遊,忙得來打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更有甚者,與父母的交流就限於匯款到賬的信息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從這句話可看出,孔子不贊同一味地順從父母,對於父母有不當的地方,一定要提出來。

我們年輕人與父母之間在價值觀、消費觀等方面肯定有代溝,要理解父母那輩人的觀念,減少不必要的衝突,使得雙方都不愉快,畢竟家是最好的避風港,雙方不要把家弄成風暴角。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然而,在《孝經》中的一段話,直接把「孝順」推翻。《孝經諫諍》載:「子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做父母的擁有會和自己爭論的子女,那麼做父母的就不會陷入不符合義理的錯誤。所以當面對不符合義理的事情的時候,做子女的就不能不和父母親爭論,做臣子的就不能不和君王爭論。所以當面對不仁不義的事情的時候,應當要和父母親爭論,一味地順從父母親的意思,使得父母親陷入了不仁不義的錯誤之中,這樣又豈能夠稱作孝順?)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裡孔子幾乎是搖旗吶喊地支持子女指出父母錯誤,與父母進行爭論,不能一味順從父母意願,使得父母繼續犯錯。對於孝,孔子肯定雙手贊成,但對於順,孔子就提出異議,對於父母的言行,好的就聽從,不好的不但不能聽從,還要及時指出並制止。

孔子因為孝道,想過把曾子逐出門牆

要知道,曾子對於孔子而言,意義超過孔子大部分弟子。孔子逝世後,他的孫子子思就是曾子教養長大的,而且是孔子在顏回死後,繼承孔子學術的傳人。作為孔門意義重大的弟子,居然險些被逐出師門,原因正是曾子的孝行。

曾子在孔子弟子中也算是有賢名的,《二十四孝圖》還編有了曾子「嚙指痛心」的孝行故事。居然會因為孝行犯下這麼大的過錯,事情的原委《孔子家語》里記載得很清楚。

曾子的父親因為曾子鋤地鋤壞了瓜苗,就責打他,因為在氣頭上,使勁過猛把曾子打昏了。曾子蘇醒後聽到自己的父親彈琴唱歌,知道父親氣消了,十分高興。孔子聽說這件事,就對門下弟子說不要讓曾子來上課了。

曾子耘瓜受杖

曾子託人請教孔子,才知道孔子對於他的「孝順」行為極為憤怒,說曾子如果被他父親打死,那他父親一定會被治罪,曾子就是陷自己父親於不義,是更大的不孝。更用舜和他父親的事迹教導曾子以後遇到相似情況怎麼辦—「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通過這件事可看清,孔子對於孝順到近乎愚孝的行為,持以鮮明的反對態度。對於父母口中「孝順」,恐怕人家孔子只會

圖片來源於網路

「孝」到「孝順」的轉變

孔子只提倡「孝」並沒有盲目順從的意思在裡面,而「孝順」一詞最早出現在《國語》里「孝順以納之」原意是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和我們理解的孝順完全不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孝順,會演變成了極端化的愚孝,扭曲掉中國人的家庭關係?先秦時代儒家說的孝,正如荀子所言:「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君主專制的統一社會形成。對於專制君主而言,「從道」「從義」都是邪說,只能在家從父,出仕從君。對於家庭的親生父母,子女只能順從,而對於統御天下的「君父」來說,「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只能服從,不能有異議。

所以在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社會中,男人只能說三綱五常,女人只能講三從四德。整個國家形成了高度專制的社會格局,而到了家庭里就表現為大家長制,子女只能聽從,不能提意見。

圖片來源於網路

自然而然就影響到今天人們對孝順觀念的理解,面對頻繁被曝光的家庭事件。已經為人父母與即將為人父母的人們,何不立足現代文明,回望過去,學習成為一位符合中國家庭的現代風格的權威型父母。既對孩子有合理的要求,又鼓勵孩子同自己交換意見,尊重孩子的興趣、意見及獨特的人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子 的精彩文章:

孔門七十二賢中,最沒成就的就是顏回,為何孔子卻最喜歡他?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論語》中哪些是孔子違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