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偏愛玉枕,那麼硬睡著不累嗎?方便女子
「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炎炎夏季,讀到辛棄疾的詩卻發現,古人夏季時睡覺竟如此愜意,真是羨煞旁人。當前的枕頭有軟有硬,大多都是填充物,而詩句中提到的枕頭材質卻是竹子的。而事實上,古時枕頭的選材並不止於此,有木頭、玉、石頭、瓷等等。可以看出,雖然古人枕頭的選材不拘一格,但往往以硬枕為主,讓人不禁產生疑問,難道硬枕睡著不難受嗎?解答問題之前,必須承認一點,硬枕頭睡著很難受,但因為益處很多規矩很多也就忍下了。
隋唐時期,科舉制開闢了寒門學子的上升渠道,而寒門學子想要改變人生則需要挑燈夜讀。此時睡覺簡直就是浪費生命,所以學子往往枕一個圓木,如果熟睡馬上就會被驚醒,這樣的圓木便被叫作警枕。但這只是相對確切的文字記載,如果追溯「硬枕頭」的源頭,要追溯到戰國之前,有可能追溯到西周時期。可以確定,戰國前期硬枕頭的發展已經相當講究了。例如當前很多枕頭內部會放上茶葉,讓人睡眠時心神安泰,而古時也會放入藥材,起到特殊的療效。
枕頭的最初形態應該是以石頭為主,僅是物資稀缺,工藝不夠完善的原因,但是後期人們仍然使用硬枕頭就是出於一定目的了。《本草綱目》流芳百世,其中就記載過通過藥材改善頭暈眼花的「明目枕」,按照其中的說法,睡覺昏昏沉沉,頭暈目眩可能都會有較好的改善。從現實來說,古代睡的硬枕頭在夏天不會像當前的軟枕一樣悶熱,頭部枕著溫度相對較低的枕頭上,涼爽的感覺可能比藥材的效果更重要,所以古代的硬枕應該是普遍具備清火的作用。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這句俗語朗朗上口眾所周知,而其中就有枕頭的形象出現。在古代,枕頭不僅僅是生活日用品,更被寄予愛情的寓意。在孔雀東南飛中「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原本是日常生活用品,一旦被形象化,詩意化,其載體發生變化則成為必然。這對枕頭的材質變更及形象改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鴛鴦圖案,如白玉枕等等。當然,材質的延邊應該是緩慢且循序漸進的,在戰國時期曾出土過竹枕、石枕、銅枕、玉枕,但是瓷枕的出現則相對晚了很多,甚至需要到隋唐之後。
枕頭越來越精緻,而且是生活必需品,隨之便被當成陪葬品成為了貴族墓中常見之物。按理說,把枕頭作為祭祀品不大可能,但作為日常家居生活隨葬品則理所應當。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中就曾出土石枕,而上面也刻著「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內清風生石枕」。描繪的情景就是日常家居生活,看上去十分愜意。從某種角度來看,古人雖然沒有電,但更多了一份對生活的關注,生活的雅緻也隨處可見。
當然,枕頭畢竟是生活用品,完全出於雅緻考慮也不可能。在古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男弱冠女及笄,便不再剃頭。日常頭髮都是盤起來,長發及腰很平常,而梳洗卻不那麼平常。為了保持髮型,將硬枕頭墊在脖子處睡覺就能很好地解決。這樣枕硬枕頭除了能方便保持髮型,還能保持身姿。在古時人們對日常行為禮儀比較注重,並不像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一般懶散,多數人還是能做到「行如風坐如鐘」的,而這一定程度度歸功於硬枕與硬床。
當然,硬枕的普遍優點已經概括完畢,但是個別經營人士對枕頭的利用則超乎了日常想像。木、玉、瓷材質的枕頭都能做成中空的,而其中的空間便被利用起來珍藏書籍,「枕中書」便是由此而來。枕中能藏書,便也能藏其他珍貴物品,如越王勾踐,他就將范蠡治國之本用硃砂寫在絹帛上,而藏在枕頭中,當作國寶。
枕頭畢竟是生活用品,舒適度還是主要考量的標準,所以當前的枕頭大多是軟質。而古時生產力並不發達,以石、木、銅、玉、瓷製作的枕頭雖然好處多多,卻也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拋棄。綜上所述,古時的硬枕不僅僅能夠作為生活日用,更被賦予愛情的象徵意。不僅僅方便學子挑燈夜讀,也方便古時男女髮型的保持,也算是好處多多,儘管睡著不那麼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