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圖文評測:伊利亞特史詩再現

《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圖文評測:伊利亞特史詩再現

【評測前言】

這兩天Epic可以說再次站到了風口浪尖上,一是圍繞《堡壘之夜》內購、抽成方式引發的下架問題與蘋果、谷歌打得熱火朝天;另一面《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首發24小時免費的活動,又在國內外玩家間引起了一波領取熱潮。

回到遊戲上,《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是「全面戰爭傳奇」系列的最新一作。對比羅馬、戰錘、三國等「全面戰爭」本傳系列。「全面戰爭傳奇」的幾部作品無論是從題材還是遊戲體量上來講都只能算是資料片或者外傳性質,一些新系統的引入也帶著很大的試水成分。

除了去年被改名並納入該系列中的「侍之凋落(武家之殤)」外,包括之前的「大不列顛王座」都將遊戲題材聚焦在了某個特定的時期階段而並非一整個時代。戰役方面則更注重於以相對較小的戰場規模來表現。這次的《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也是如此,玩家將通過「全面戰爭」的遊戲模式來體驗以《伊利亞特》這部戰爭史詩為中心所描繪的故事。

【富含古典韻味的遊戲風格】

《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將遊戲舞台搬到了愛琴海周邊區域。從半神英雄阿喀琉斯、大美女海倫到金蘋果之爭、木馬屠城等等,有關特洛伊戰爭的人物和故事相信很多人不會太陌生,而牽涉其中的宙斯、赫拉、雅典娜、阿波羅等奧林匹斯眾神大家更是耳熟能詳。如果你對這一段歷史時期以及古希臘的民俗風情、戰爭典故感興趣的話,本作無疑是非常值得一試的。畢竟古希臘題材的遊戲近些年並不多見,就算是隔壁奎爺也已經轉戰到了北歐戰場。

《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的美術風格獨特且帶富含著古典韻味。戰役地圖上未探索的區域會有一層陶土色的幕布遮蓋,並印上象徵著勢力和神話事件的徽記。徽記除了便於導航外,也標記出了一些經典神話故事的發祥地。比如底比斯城附近印著的是獅身女妖斯芬克斯,俄狄浦斯正是破解了她的謎語才能拯救國民成為國王,繼而引發了之後的一系列悲劇。

隨著玩家探索足跡的延伸,幕布會伴著火星灼燒褪去,並顯現出各個城邦的真實面貌。寫實的城鎮、森林、海洋景緻與遠處畫風夢幻的山脈、星空以及幕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玩家探索的過程就好像揭開了一張帶有神話元素的畫布,發現了藏在底下的真實世界。

對比戰役地圖,戰場的畫面表現就要遜色一些,比如兵種建模的質感和細節看起來略有縮水。至於場景、建築為了符合時代和地區設定,以樸素的瓦房和崎嶇不平、地形複雜的山地為主。由於戰鬥中沒有過多花里胡哨的特效,遊戲的作戰體驗還是相對比較流暢的。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同等規模的戰局下幀數表現要優於之前的全戰三國。

另外,本作也進行了一些小嘗試。比如加入了草地物理碰撞,單位在穿越草叢時是會有動態交互效果的。

對比早期的《宙斯:奧林匹斯之主》、《神話時代》等作品,《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作為歷史系全戰並沒有洋溢著非常濃的神話氣息。特別是在兵種單位上,本作是以一種「解構神話」的思路來設計。

玩家達成一定的神恩等級或在特定地點可以招募半人馬、牛頭人、塞壬、鷹妖哈比等等神話部隊,但是他們並非真正的神話怪物,而全是由不同的人類部隊裝扮而成。半人馬其實是早期的人類騎兵,他們騎著沒有馬鞍的馬,容易讓當時未見過騎兵的人誤認為是人頭馬身的怪物。獨眼巨人則可能是戴著矮象頭骨的部落戰士,因為頭骨上巨大的鼻腔洞,令人誤以為是一個大眼洞...

儘管這些單位從戰力、屬性上來講大部分依舊能算得上是「怪物」級別。但是以cosplay的方式來展現,難免會讓一些期待可以操作神話生物的玩家感到遺憾。

至於本作的配音選擇除了英、法、德等語言外,中文是其中唯一的非歐洲地區配音,這可以說是沾了全戰三國的光。不過戰場中的部隊配音卻存在從全戰三國中套用的情況,如果玩慣了全戰三國再來玩本作會有些齣戲的感覺。

【全新資源體系下的內政和外交】

在過去的全戰系列裡,資金、糧食是主要的資源體系。部隊的招募維護,建築的建造升級等等都要基於這兩項基礎資源。不過,《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中基礎資源改成了糧食、木材、青銅、石材、黃金五項。和大部分戰略遊戲一樣,生產建設的需求被重新劃分到了這些資源上。每個城邦除了首府外,下轄的其他城鎮都會有不同的特產資源,玩家可以修建相關的資源建築來提高收入。資源的收入和用途也有多寡之分,糧食、木材獲取量大,但開銷也大,尤其是糧食將貫穿整個遊戲始終。至於黃金則特殊一些,黃金的收入是有限的,一塊地區的金礦被采完後,黃金的產出就會大幅下降。

強力兵種需要青銅招募維護,黃金還可以用於祈禱、建造特殊建築等等...資源作用的分化,令玩家不能像以前作品那樣簡單、有效地將金錢直接轉化為戰力。比如前期會缺乏木頭、石頭進行建築的升級,中盤開始玩家的糧食收入又可能很難保證多支滿編部隊的維護,而到了後期你很可能得為高級兵種缺乏青銅而犯愁...玩家的內政發展會明顯感受到掣肘,需要更多的精力來規劃。

資源機制的變革導致互通有無的外交貿易體系顯得無比重要。外交系統基本上算是全戰三國的延續,之前的快速協定等機制都保留了下來。玩家還可以利用簽訂軍事通行權、互不侵犯條約等手段來牟取資源。AI這方面的表現有時候並不太聰明,總能讓玩家找到一些薅羊毛的機會。本作的外交仍有不少的問題存在,比如一些勢力領袖會隔三差五地來向玩家白要資源進貢,這種頻繁的滋擾令我不勝其煩。除此之外像部分易物的交易數值似乎也不太合理。

神恩是本作中為數不多牽扯到神話元素的系統,玩家可以通過祈禱和百牲祭來提高神恩等級、獲取神明眷顧帶來的勢力加成。這套系統做得比較簡單,祈禱和百牲祭本質上來說都只是消耗資源換取勢力加成的機制。所有神明的祈禱和祭祀方式都完全一樣,我想如果能通過戰爭勝利、擴張版圖、提升滿意度等方式來影響阿瑞斯、宙斯、阿佛洛狄忒等神明的眷顧。令神明的祭祀方式具有區分度,整個系統會顯得豐滿些。哪怕不同的神明需要用對應的資源來祭祀也好。

【一脈相承的勢力派系和戰鬥玩法】

有大量作品的沉澱積累,CA對於勢力派系的玩法設計早已遊刃有餘。作為一款體量較小的外傳作品,《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中達南、特洛伊兩派一共只有阿喀琉斯、阿伽門農兄弟、赫克托爾、埃涅阿斯等八個勢力可供選擇。

選擇當世最強戰士阿喀琉斯時,玩家可以接觸到[當世傳奇]和[熱血沸騰]兩項特殊機制。當世傳奇類似於戰錘中的狩獵怪物,玩家需要挑戰強敵來捍衛自己的榮耀並獲得勢力加成。而他的專屬部隊在近戰和機動性上都有不錯的表現力,與他本人一往無前的作戰風格非常契合。

傳說中成為羅馬人祖先的埃涅阿斯,具有可以與亡靈交流的冥府之音能力。而這些亡靈都是像伊阿宋、代達羅斯這樣已經逝去的傳奇英雄或者智者。與亡靈交流能為勢力帶來不同的加成效果,但與之相對會減少神明的眷顧和民眾滿意度。

八個勢力都有獨特的機制以及兵種,這令他們的玩法也各有不同。除此之外,每個勢力還有一個被稱為「荷馬史詩勝利」的劇情勝利條件。這個勝利條件會引導玩家去完成一些符合故事設定的行動,例如操控墨涅拉俄斯奪回海倫或者引領著奧德修斯與其他盟友一起攻陷特洛伊等等。

這樣的設定本意是豐富遊戲的玩法以及讓玩家能更好地融入那段歷史故事當中。不過和之前的三國等作品一樣,遊戲的歷史代入感做得並不算好。舉個最明顯的例子,玩家可能玩了幾十個回合,達南之柱們還在那邊窩裡斗互相背刺,絲毫沒有反攻去打特洛伊奪回海倫的意思,特洛伊硬是玩出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感覺。

最後再來說說本作的戰鬥部分。《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的戰鬥算是延續了全戰三國的演義模式。由於戰鬥的規模相對小一些,所以英雄的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特別是像奧德修斯、帕里斯等遠程英雄。就我個人的體驗來看,英雄的傷害雖然沒有全戰三國那麼高,但是生存能力變得更強。敵我雙方的英雄很難被快速消滅,放在那邊單挑的話也能打上大半天才決出勝負。

由於本作的時間背景設定,騎兵還沒有被大規模的應用,因此步兵成了遊戲中的作戰主力。長矛兵、劍兵等步行單位的作戰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就拿劍兵來說,大部分高級劍兵都擁有了[擅長包抄]的能力,在進行側翼或者背後打擊時能更有效地打擊士氣和造成傷害。除此外不少劍盾步兵還擁有遠程特殊武器,可以在接敵前完成幾波輸出,進而擴大優勢。而部分矛兵中則了可以在持盾和雙手持矛狀間進行切換,以應對不同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輕裝步兵的機動力都相當的高,跑起來都像是腳底抹油。加上本作短兵相接後較容易脫戰的操作設定,追擊一些遠程部隊就比較困難。

至於騎兵由於被基本規划到了半人馬這一神話部隊體系中,所以平時招募的機會和數量都並不多,因此很難作為戰場主力來使用。而由於本作較小的碰撞體積設定,戰車成為了遊戲前中期的戰場王者。在高部隊規模下,數支戰車部隊可以輕易地衝散敵人的輕中裝部隊打掉士氣,且基本不會有任何阻攔直接穿到敵方身後,這樣能迅速集結展開下一波攻勢。這種因碰撞體積較小而引起的穿模問題在步兵接戰時也會發生,不過戰車因為強力的衝鋒加成和戰鬥力,顯得尤為imba。

到了後期各種高級重裝步兵除了能抗住戰車的衝鋒外,免疫包抄、勇戰不敗等等強力特性的加持導致他們硬得有些離譜。這時候很多迂迴、包抄的戰術操作就很難發揮作用,戰鬥就更傾向於拼哪邊高級兵種多。中低級與高級兵種的戰力差距過於懸殊,導致很難以弱勝強。

【評測總結】

《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作為一款外傳作品,在美術風格等方面有著不錯的表現。內政資源的分化以及其他少量新內容做得都不算非常的深入,且欠缺數值上的調試和打磨,能看出有明顯的試水意味。至於戰鬥、派系玩法方面,兵種、可選勢力等等內容篇幅較小,整體可玩性不能與正統作品相提比論。整體而言,如果你隊特洛伊以及古希臘的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話,那本作還是值得嘗試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俠網 的精彩文章:

《死亡擱淺》Steam好評率90% 部分無法正常運行遊戲
《新櫻花大戰》西方正式命名為《Sakura W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