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車企集體羨慕特斯拉,說好的集體超車呢?

中國車企集體羨慕特斯拉,說好的集體超車呢?

上周,中國汽車圈大佬集體CUE了無數次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事關徐留平、徐和誼、魏建軍、李斌、何小鵬等造車新舊勢力代表齊聚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火花四起,當中自然少不了討論最大的「公敵」——特斯拉。

前不久玩起焦慮營銷的魏建軍在現場更是直言:「現在不開個特斯拉,要不體驗體驗智能,覺得有點out的感覺」,無形又給行業製造了一次焦慮。

如今,特斯拉活出了中國車企最羨慕的樣子,搞到車企不all in智能化、電動化兩大趨勢,都像似會被時代無情拋棄一樣。

究竟,車企大佬們怎麼看待現在的形勢?智能電動汽車實現主導又需要多少年?車企轉型又會面臨哪些痛點?

面對這些疑問,車企大佬們都拋出了自己的金玉良言。

無智能不汽車

隨著5G、車聯網等技術的迭代,智能汽車的概念逐漸興起,但究竟什麼是智能汽車?像特斯拉一樣有輔助駕駛就是智能汽車了嗎?

●什麼才是智能汽車?

行業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說法。最直接的理解是,智能汽車由機器取代人的部分駕駛行為和功能,且主要分為兩大層面:一是自動泊車、定速續航或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二是擁有語音交互控制、人臉識別等功能的智能座艙。

這是一個無比寬泛的概念,不同的學者、車企領導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從目前來看,智能汽車主要以自動駕駛為核心,不難發現車企宣傳時都喜歡用"L2.5 或L3級自動駕駛」作為噱頭,高喊「讓人類釋放雙手雙腳」的旗幟,但因為法規、成本等因素制約,目前全球量產車中最多僅停留在L3水平。

另一邊,也有不少學者和車企大佬認為智能座艙才是核心,畢竟智能座艙可拓展的功能範圍十分廣泛。

小鵬汽車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會上表示:「我覺得自動駕駛在目前是智能汽車的核心,但是我更認為智能座艙是未來的核心,但是現在不是。」

那智能座艙又是什麼東西?其實,智能座艙就好比一位貼心的「小秘書」,會交互控制,能聊嗑解悶。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與設計創意學院馬鈞談到「智能汽車的定義」時就表示,它一定是帶有情感的、感性的、有溫度的,而且是千人千面的。

馬鈞:「我們現在在探討的智能車,一定是從純技術的堆砌,裝備的羅列,慢慢會向圈層、標籤和基因在慢慢進行轉化。」

比如蔚來的車載智能助手系統NOMI取自英文 Know Me(懂我)的諧音,車主通過NOMI可控制撥打電話、多媒體、拍照、導航、天氣查詢、空調、車窗、座椅加熱/通風等功能。

即將推出的全新一代賓士S級也配備了類似的功能——MBUX Interior Assist(內在助手),通過攝像頭和演算法學習並識別使用者的意願和意圖。舉個例子,如果駕駛員將視線朝後窗上方看,系統會自動打開百葉窗。這是站在全球豪華車企頂端的賓士能拿出來的最高水準了。

反正,智能汽車就是讓人機共駕,讓手機功能可以逐漸移植到車機,讓人類可以偷懶,讓車內生活變得更有趣、輕鬆就對了。

●如何看待軟體定義汽車?

隨著「智能」這股風越吹越大,圈內突然冒出了一句時髦的話——「軟體定義汽車」,因為智能程度高低很大程度取決於軟體能力。

就像智能手機一樣,當運算、數據處理、OTA升級等能力越強,汽車就越智能。

因此,你會發現天生就帶有互聯網基因的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新勢力的員工分布比例中,軟體工程師佔據了多數,這群年薪最高的IT男決定著一款車的智能化水平上限。

而傳統車企中也逐漸形成一種趨勢,將軟體研發部門獨立運營或成立子公司:大眾去年就成立了Car.Software 車載軟體開發部門,豐田則在最近成立了三家軟體公司;另外,長安、上汽等中國品牌也分別設立了軟體中心、軟體分公司。

新舊勢力在軟體化的賽道上你追我趕,大有破釜沉舟的氣概,那麼硬體是不是已經不值得一提了?

非也,即使軟體舉重若輕,也不能忽視硬體的重要性。智能汽車的本質還是汽車,這就需要各種硬體支撐,方才有血有肉。清華大學教授趙福全曾生動比喻軟體與硬體的關係:「沒有硬體的軟體叫孤魂野鬼,有硬體沒軟體叫行屍走肉,兩者分不開,所以一定要結合起來發展。」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BU總裁王軍認為,軟硬結合才能真正定義汽車。但為了實現智能化、網聯化,確實需要大規模軟體的代碼,幾億行、幾十億行都不為過,這些軟體大可能大家都做了。

●中國製造智能汽車的難點:

在硬體主導的舊時代,中國汽車品牌因為三大件的落後,只能追著國外品牌的屁股奔跑。

而如今汽車軟體化,騰訊、百度、阿里巴巴、華為、位元組跳動等科技巨頭都入局汽車領域,中國汽車品牌身後擁有了更多的支援,由此迎來了可能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百度有Apollo自動駕駛平台、智能車雲等,阿里巴巴則與上汽開創斑馬網路;騰訊則有「生態車聯網」;整合地圖、位置服務、地圖應用;最新入局的位元組跳動專註車聯網。

但在變革和全球動蕩的風口浪尖,中國車企要實現軟體化,製造智能汽車並不容易。

一是需要高成本投入,不是每一家車企都能承受。根據麥肯錫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30年,汽車軟體和電子架構市場將達到4千多億美金的規模,約合人民幣28074億元。

行內最近流傳一則內幕:一輛寶馬X5里的軟體代碼有3億行,一輛特斯拉有1000萬行,真假無從考究,但這其中必定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BU總裁王軍在論壇上就提到,華為HMS(華為終端雲服務)當初花了9個月時間,把全公司的1萬個軟體人員封閉在松山湖,才寫出了一個基礎版本。

作為技術牛的華為尚且如此,缺乏軟體開發經驗的車企更不用多說了。如果覺悟高且財雄勢大的車企,譬如上面提到的大眾、豐田、上汽等就會建立自己的軟體獨立部門和子公司,與傳統部門「各自為政」。

二是在生態重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軟體化時代,汽車產業生態將會被重構,有的會做軟硬體垂直一體化,如特斯拉自研晶元、電池、FSD功能;有的會加入科技公司的開放平台,比如不少國內車企也加入了百度的Apollo自動駕駛平台、騰訊的車聯網生態等。

這就需要車企考慮整個軟體開放生態在如何管理;在這場技術對戰中,車企需要把握技術控制點,找到自身的價值,將產品做到差異化。

何小鵬在現場就表示,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干那是肯定的,但地基我們會自己來打。

何小鵬認為,在硬體領域,包括ECU、晶元應該跟人合作,但是在設計、控制、集成、軟體、OS、底層的優化到演算法到數據,個人覺得大部分應該自己做。

三是在全球形勢不明朗下,掌握核心技術。華為被美國政府制裁事件愈演愈烈,在晶元問題上屢屢打壓,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近日一場活動更直言不諱透露:因為麒麟9000被斷供,今年秋天上市的Mate 40可能是華為高端晶元的絕版。

余承東的一句「很遺憾,我們只做了晶元的設計,沒搞晶元的製造。」道出了核心技術的重要性。

雖然目前汽車領域並未受到影響,但晶元等核心零部件依舊需要依賴海外市場。車企需要從華為的故事能吸取深刻的教訓,只有最核心最關鍵的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會被人有反咬的機會。

下滑的新能源車 還有機會翻身嗎?

除了智能化外,汽車電氣化是全球各國的另一趨勢,但在車市寒冬與補貼滑坡後,中國的新能源車發展卻顯露出疲態。

根據中汽協數據顯示,1-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9.6萬輛和48.6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1.7%和32.8%。

而特斯拉這邊卻風景獨好,多個月銷量超過1萬輛,Model 3在國內1-7月累計銷量比第二名的比亞迪秦EV還有多出32780輛。在本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汽車圈大咖們忍不住會拿特斯拉銷量火爆說事。

●車企大佬眼中的特斯拉到底好在哪裡?

顯然,在做工質量差的現實面前,特斯拉不是一件完美的產品。但為什麼總有人會情不自禁地掏腰包?論續航里程、品質,在中國自主品牌中,必定有比特斯拉更好的純電動車,他們就不香了嗎?

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曾在微博曬出今年6月特斯拉Model 3在北京、上海、深圳均佔據三地銷量榜首的消息,並發出靈魂拷問:「一輛續航里程445公里的車干翻了一切」。

特斯拉銷量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沒搞懂特斯拉憑什麼會成為網紅產品。魏建軍在會上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名詞「技術時尚型消費」來解釋這一切。

魏建軍:特斯拉賣得好?讓我看重要的還是智能化的原因。再有一個是品牌價值的原因,不是它這個車Model 3這個產品,是它這個創始人的品牌。

這道理就跟女性不吃不喝也要買奢侈包包、口紅的想像有著相似的邏輯,圖的是能追趕潮流,以及品牌所賦予的精緻貴婦人設。

而對於特斯拉來說,它本身不單單在僅有續航、智能的標籤優勢,更有來自馬斯克個人的粉絲經濟魅力。消費者圖的是特斯拉品牌以及馬斯克賦予的科技迷、精英、潮流的人設。

另外,也有業界人士從特斯拉的續航精準程度與自主品牌作出對比,發掘出特斯拉除了品牌效應以外的優點。

嵐圖汽車CE0兼CTO盧放: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雖然是一項重要指標,但續航不能無限增大,更重要的是先把剩餘里程做「准」。

●傳統車企有沒有機會超越特斯拉?

從目前的銷量和走勢來看,自主品牌在短期內很難超越特斯拉,但特斯拉絕不會成為一家獨大的車企。縱觀全國,每年大約有100多萬輛的市場規模等待發掘,在這當中不可能每個人都奔著特斯拉而來。

而自主品牌產品種類繁多,定價覆蓋範圍廣,要是產品沒大紕漏,定能打准一群人。更重要的是現在許多傳統車企都推出了獨立的新能源品牌,拿出手上最先進的技術來狙擊特斯拉。

比如廣汽集團旗下的廣汽新能源、吉利的幾何、東風汽車的嵐圖、長城的歐拉等等,不勝牧舉。即使沒有像特斯拉一樣的品牌故事光環,但卻有高續航里程、配置豐富的產品力優勢,是金子總會發光。

在這當中,最年輕的新能源獨立品牌非7月底才成立的嵐圖莫屬,定位為「真正零焦慮高端智慧電動品牌」,勢要拔高東風集團自主乘用車的形象。

不轉型就會被淹死了

除了特斯拉這一關鍵詞外,車企大佬還多次提出到「轉型」,大家一致認為,不造智能電動汽車就是在等死。

作為東道主的東風汽車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直面危機,跟魏建軍一樣成功向大家販賣了焦慮:「當前的汽車行業正處於紅海中,就像在一個大海里航行,只要不動那就淹死了。」

過去一兩年的行業環境的確印證了竺延風的觀點,力帆、眾泰、海馬、野馬這一批弱勢車企中有的苟延殘喘,有的已死在沙灘上。(本網曾對這些車企作出系列報道,詳情可點擊:失聲的車企:賣房求生的海馬汽車?/?被嫌棄的「保時泰」的一生)

未來,市場只會越來越殘酷,新舊勢力最終會匯聚在同一條賽道,會上演僧多粥少、大浪淘沙的戲碼。

按照李斌所說,新汽車的終極產品形態將會在3-5年內定下來。何小鵬則認為,「大概再過三年左右就會產生非常快速的分裂。」

傳統車企則相對保守,認為在10後才會發生蝶變。

無論3年,還是10年,這一時間節點總會來臨。屆時,現在這一批新勢力也可能變成舊勢力,兩種天生基因不同的車企都會在同一條賽道上比拼。

特斯拉、蔚來們有先天基因優勢和潛力,吉利、長城們有規模基礎和技術積澱,很難說兩派勢力在智能電動車領域誰勝誰負,畢竟消費者需求、選擇標準越來越多元化,能不被時代OUT,能賺錢已算是贏家。(文:太平洋汽車網 曾惠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平洋汽車網 的精彩文章:

國產賓士EQC350售價49.98萬 續航依舊為415km
豐田推出加速抑制系統 以防油門當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