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讓美好發生》:美從哪裡尋
文/芨芨草
說實話,看這本書名的時候,我以為是一本散文集,或者是詩集,就是沒有想到裡面是如此專業性的文章,讓人有點意外「驚喜」的感覺。
不過,專業的東西有專業的好處。作者宗白華先生是美學大師,平時能夠讀到他的文章不多,所以有這個機會認真讀一讀,也還是不錯的。
美學大師,自然講究「美」,於是開卷的第一篇,我就讀到了《美從哪裡尋》。美從哪裡尋?哪裡又有美?我總結了三個觀點。
★從自然處尋
宗先生認為,美首先來自於自然界,因為自然界的一切是我們的眼睛最直觀的對象。在文中,宗先生舉了梅花為例子,並引用了前人的一首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梅花開在深冬。在漫天白雪的冬天裡,它的白,它的紅,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深冬,也是最接近春天的,所以梅花是冬天與春天之間的使者。以梅花為代表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花草樹木,一切美的存在,都需要我們用眼睛去尋覓。
自然界美的存在,並不以我們的眼光而改變。我們的眼光,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念去控制,所以自然界美的事物,在我們的眼中,就有不同的概念。比如說,礦石商人只看到了礦石的價值,而藝術家則能看到它的藝術價值和美的存在。
所以,一切美的根源都來自於大自然中,只不過需要我們用眼睛、用心靈去發現。
★從藝術處尋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因為有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美,才能構成藝術的創造。宗先生列舉了詩的藝術和美的關係。
「儂家家住兩湖東,十二珠簾夕照紅。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在這首詩中,就是從自然界的美,到藝術美的上升。從詩里,我們能看到美的存在:自己的家住在兩個湖的東面,每天都能看到夕陽西照,可是自己並不知道。等到有一天在遠距離看,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家,也美得如同畫一樣。
如果沒有詩的體現,我們要發現這些美景,只能自己現場去看去體會,但是我們通過讀詩,就能從中發現美的存在。這就是一種藝術手段。
從這一點上,我贊同宗先生的看法。我喜歡讀唐詩宋詞,就是喜歡這些詩詞中的美感。特別是作者的遣詞用字,都讓人特別的享受。還記得那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么?一個「綠」字,把江南的美景,把春天的氣息一下子全展現出來,讓人為之嘆服。
所以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家通過藝術,對美進行了加工和創造,讓美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這也是我們從藝術品里所能感受到的。
★從人心處尋
人不單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更要有一顆能盛藏美的心靈。雖然自然界中的美不因我們的眼光而改變,但人心的美醜,也能決定眼光的美醜。當人的心是美的時候,他通過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就是美的;相反,人心是丑的,他眼睛所看的,也會是丑的。一顆丑的心靈,必然看不到大自然的美,還有藝術的美,因為,他的心是陰暗的,是醜陋的,是美的相反面。
羅曼·羅蘭說: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這也就是說,只有心靈擁有美,才能通過眼睛看到美,通過行為傳播美。人心有美,自然界就有美,藝術也就有美。自然界的美雖然不因個人的眼光而改變,但心靈的美或丑,卻會影響人對於自然界的美或者藝術美的判斷和決定。
美的東西,總是受人歡迎的。對於美的尋求,人們也從未放棄過。讀宗白華先生的《此刻,讓美好發生》,去了解「美從哪裡尋」,去享受「美」給我們帶來的愉悅,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