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能多次擊敗秦軍,還能消滅匈奴10萬騎兵
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這場大戰讓趙國損失巨大,45萬人幾乎全軍覆沒,更重要的是,趙國經歷了這場戰爭之後,將領的新老更替出現斷代。
本來如果沒有長平之戰,趙括為代表的青年將領就有機會得到實戰的鍛煉,廉頗這一代將領老去之後,趙括等人就能開始繼續幫助趙國抵禦秦國了。
可惜,長平之戰趙國不僅主力部隊全軍覆沒,軍中的青年精英也幾乎全軍覆沒。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青年將領的大規模損失,所帶來的後果比士兵損失更為嚴重。
雖然在這場戰爭趙軍屬於損失慘重,差一點兒被秦國趁機滅亡,不過好就好在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也損失慘重,用白起的話來說是: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長平之戰之後又爆發了邯鄲之戰,邯鄲之戰又是一場傾國級的戰爭,秦國希望通過這場戰爭將趙國滅亡,趙國在經歷了長平之戰的失敗之後,舉國上下對秦國讎恨異常,所以在戰爭中抵禦極為堅決,再加上有邯鄲城高大的城池、外部盟友的支援,邯鄲之戰以趙國的勝利而告終。
兩場大戰趙國和秦國以1:1的平局結束,秦國的損失不比趙國小多少。
這樣一來,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戰爭就告一段落,給了趙國以喘息之機。
除了得到了難得的恢復期之外,趙國這個國家尚武之風甚濃!
這個國家因為處於四戰之地,所以人人習武,隨便在大街上找一個人那都是一名合格的軍人,所以整體的戰鬥力是要強於大多數國家的。
例如,邯鄲之戰6年之後,燕國的丞相出使趙國,回來之後告訴燕王,趙國因為長平之戰青壯年死傷殆盡,可以討伐他。
於是,燕國派出大軍伐趙,雙方的兵力對比達到了5:1,5個燕國軍人打1個趙國軍人。
燕王認為趁現在趙國虛弱,滅掉他是沒問題的。
可沒成想,交戰之後卻被趙軍一路反推到燕國國都。
當然,趙國在和燕國的戰鬥中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除了士兵的戰鬥力強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軍官的指揮能力要遠遠超過燕國。
這場大戰,趙國派出了老將廉頗,廉頗雖然在和秦軍的作戰中好像是沒贏過一場,但是這不妨礙他在和秦國之外的國家作戰中屢戰屢勝。
名將廉頗,再加上戰力強悍的趙軍,取得燕趙之間的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就不意外了。
當然,趙國可不僅僅只有廉頗一員名將,雖然在長平之戰中趙國的青年一代將領損失慘重,但卻給了北地將領崛起的機會。
北方的代地和匈奴帝國比鄰而居,這一地區是抵禦匈奴人南下的前線,肩負著抗擊外敵的重任,同時也是一個培養優秀將領的基地,當地培養了趙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
李牧堪稱是戰國後期最出色的名將,也正是因為李牧的存在,讓趙國能夠再延續20年。
而與此同時,當秦國和趙國兩個國家之間再次爆發大戰的時候,已經是公元前二百四十幾年的事兒了,距離長平之戰已經過去了十幾年的時間。
趙國的少年已經長大,長平之戰時那些沒有機會參與到這場戰爭中的十六七歲的趙國的小孩已經成為30歲左右的壯年人,長平之戰時期十來歲的兒童期成長為健壯的青年,他們正是軍中的主力。
所以,當秦國再次開始大規模攻擊趙國的時候,長平之戰給趙國帶來的人口損失已經逐漸恢復,雖然這個時候趙國沒有能力再集中四五十萬大軍和秦軍作戰,畢竟和長平之戰相比,趙國軍中已經很少能見著四五十歲這樣的老年軍人了,他們年輕的時候大部分人已經在長平之戰中陣亡。
但是,面對秦軍的大規模進攻,集結個二三十萬人馬是沒問題的,而且軍中青壯年軍人的比例要遠遠超過長平之戰時期。
軍隊的戰鬥力至少也能達到長平之戰趙軍戰鬥力的7-8成,這個時候再有優秀的將領統帥,和秦國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反觀秦國卻再也找不到白起那樣的名將了,就算是老將王翦,水平在當時也稱不上頂尖,面對李牧沒有在戰場上取勝的信心,只好使用反間計;面對項羽的爺爺也必須要在軍力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才能打贏。
總結起來,趙國能在戰國後期能和秦國、匈奴人打的有來有往,在於四點:
長平之戰之後秦國給了趙國恢復實力的機會;
趙國本身尚武之風甚濃,軍隊的戰鬥力一直處於比較強的水平;
趙國有特別出色的名將;
秦國缺少考驗和趙國將領相當的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