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聽說了嗎?恭親王和咸豐一家又杠上啦!

你聽說了嗎?恭親王和咸豐一家又杠上啦!

圓明園模擬圖

引言

:

恭親王奕?自幼聰明好學,但他的政壇之路卻是充滿坎坷、危機重重。他與咸豐之間的兄弟失和,他與慈禧太后之間的兩次PK,都讓人為他的仕途唏噓擔憂,但事情遠遠沒有結束,他又出事了。到底又出了什麼事呢?

原來,同治小皇帝想建個大園子。這修建園林在同治看來甚是新鮮,一方面是剛剛接管皇權,想藉此討好母親慈禧,順道揮霍一下;再者,同治也是想著耍耍威風,剛剛當了皇帝,大家恭維我還來不及,看看誰還能對我說三道四!

但是,同治他叔奕?看不下去了。自己的侄子不思政事,反而在一擲千金、大興土木這些事情上用盡心思,這讓當長輩的很是不爽。

1.眾籌修園

同治末年,恭親王遭遇政治上的第三場危機。第一場危機是咸豐年間因母后封號的事情而導致四哥咸豐將其免職;第二場危機是同治四年(1865)慈禧發動的,導致「議政王」的封號被削掉,由叔嫂「同治」轉為老老實實(未必心甘情願)當「老二」。第三場就是因修圓明園引發的叔侄衝突。

第一次是兄弟失和,第二次是叔嫂失和,第三次是叔侄失和。恭親王輪番被咸豐、咸豐的老婆、咸豐的孩子修理。這場風波就是由咸豐的兒子、奕?的侄子、已經親政的同治皇帝發動的。這次事情的起因是什麼呢?

同治十一年(1872),小皇帝大婚。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十二年(1873),小皇帝正式親政——從兩宮太后手裡接管了權力。

也就是說,恭親王原來早請示、晚彙報的對象是兩宮太后,現在變成了小皇帝同治。小皇帝是國家的一把手,大清國的掌門人,他會支持恭親王的政治路線方針嗎?

修園風波和因之而起的恭親王第三次被罷黜,充分說明新老闆更是遠不勝任天子這個工作崗位。

親政做的第一件大事,同治皇帝要給太后修圓明園。圓明園原來是富麗堂皇的皇家宮殿,卻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現在同治要修圓明園,主要原因是讓「歸政」後的兩宮太后,尤其是自己的親媽慈禧老老實實、舒舒服服頤養天年。知母莫若子,同治知道老媽是有強烈的政治野心的,現在沒了實權,寂寞難耐,索性傾國家之力給她找個消遣的地方。

慈禧聽到後大喜,因為兒子如此孝順,執掌朝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哄自己開心,加上圓明園的一家春就是原來自己當妃子時的住所,所以異常興奮,也異常熱心,還親自繪製了圖紙。

奕?和朝臣聽到後卻大憂,因為內憂外患的國家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哪有財力來做如此浩大的形象工程?修園子的預算最少要1000多萬兩銀子,國庫空虛,根本找不出這麼多錢呀。

大清國「一把手」同治根本不考慮那麼多。沒有錢?那就募捐吧。向各位內外臣工募捐(實際上不捐也得捐,有敢不捐的嗎?)。無奈之下奕帶頭捐了2萬兩。

2.眾臣勸諫

這2萬兩很有講究。有什麼講究呢?恭親王當時「食親王雙俸」,親王的俸祿是每年1萬兩,雙俸也就是2萬兩。換句話說,恭親王捐了一年的工資。看起來是不少了,而實際上也是樹了個標杆,哪有人敢超過首席軍機大臣的呀?即使有人想藉此向新老闆和慈禧邀寵,也不敢捐個十萬八萬兩的。各位王公大臣腦瓜子都很靈光,恭親王是在暗示,不要盲目支持這樣的形象工程。

因此最後只籌得40多萬兩銀子,比起修園子的1000萬兩,差十萬八千里。

而且在恭親王的暗示和影響下,平日里和慈禧走得很近的大臣對此事也非常消極。最典型的是吳棠。吳棠號稱「一品肉」,江湖傳說他當年對慈禧有恩,所以慈禧垂簾後官運亨通。這種說法我們糾正過,純屬子虛烏有,吳棠是個能臣幹吏。朝廷這次修圓明園讓四川出3000根上好的木材,身為四川最高行政長官的吳棠一直軟磨硬抗。他說第一,四川飽經戰火,木有這麼多規格的木材,第二,即使有,因交通不便利,在深山老林也沒法外運。這說明他還是一個有風骨的人。

吳棠畫像

言官們也紛紛反對。御史沈淮首先上書反對修園。同治小皇帝槍打出頭鳥,要修理沈淮。恭親王強烈反對,說沈淮是個忠臣。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咸豐倉皇逃跑,沈淮沒來得及跟著去,投井自殺,結果被人救了出來。救出來後還要自殺,家人只好輪班看著他。等聽說咸豐平安到達熱河的消息後,沈淮才放棄了自殺的念頭。沈淮之外,有個叫游百川的御史也上書反對。

這時候又出了「李光昭事件」。李光昭是個不法商人,想藉此撈點油水,打著「圓明園監督」的招牌招搖撞騙。說要為朝廷採購30萬兩的木材,實際上只有5萬兩的價值。

之後陸續有許多王公大臣和言官紛紛上書勸諫,但同治心意已決,拒不納諫。

3.近賢遠佞

其實最要命的還不是修圓明園,而是同治借修園之名出去鬼混。這件事很多京官都知道,因為隔三差五能碰見微服出宮的小皇帝。京師衛戍司令(步軍統領)榮祿經常接到手下人報告,某時某地小皇帝又跑出來鬼混了。

後來事情越來越嚴重。有一次同治去逛街,遇到禮親王世鐸和貝勒奕劻家的馬車爭路,兩家互不相讓,僕人打了起來,結果小皇帝的馬車也受到了驚嚇,一路狂奔衝進宮去。

眼看局勢無法控制,恭親王實在看不下去了。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聯合了御前大臣和軍機大臣等共十位重臣,聯合上書,懇請同治小皇帝懸崖勒馬。哪十個人呢?恭親王、惇親王、醇親王三位皇叔,加上三位御前大臣伯王(僧格林沁的兒子、醇親王的親家)、景壽(駙馬、恭親王的妹夫)、貝勒奕劻,加上文祥、寶鋆、沈桂芬、李鴻藻四位軍機大臣。這十個人分量夠重了,既有皇親國戚,也有肱股之臣,都是朝堂重臣。

恭親王奕?

但是奏章呈上去之後,遲遲沒有迴音。幾天之後,恭親王為首的十位重臣強烈要求皇帝接見。

同治被逼無奈,只好接見眾臣。這個時候大家才知道,原來小皇帝根本沒有看這份奏章,當著大家的面他才極不情願地打開奏章看。看了沒有幾行便勃然大怒,說,我聽你們的好了,不修園子行不行?

恭親王說,我們的奏章說的不僅是修圓明園的事,還有其他的事情。接著便將除了修園子之外的勸諫之言說了出來,比如不能出去鬼混了,不能偏聽偏信身邊的太監,要警惕小人,要接納忠言,等等。

同治畢竟年輕,又剛剛親政,現在被叔叔恭親王一頓數落,在群臣面前哪抬得起頭來,他惱羞成怒,大吼一聲,對恭親王說:

我把這個寶座讓給你如何?

同治帝畫像

這一聲大吼不要緊,把十位重臣嚇了一跳。其中軍機大臣文祥體弱多病,這次是硬撐著來的,聽了小皇帝的話後一頭栽在地上。大家趕緊讓人把這位老臣抬了出去。

接下來六叔醇親王奕譞又苦苦相勸,重點是勸同治不要再借修園子的名義出去鬼混了。同治開始還矢口否認,但是當奕譞拿出證據後小皇帝大囧。要知道步軍統領(京城衛戍司令)榮祿就是醇親王的親信,醇親王手裡當然捏著小皇帝「微行」的一大把證據。

無奈之下,小皇帝勉強同意了以後不出去鬼混,要遠小人,近賢臣。

4.風雲突變

幾天之後,耿耿於懷的小皇帝單獨召見六叔恭親王,問:朕「微行」的事,你是聽誰說的?

恭親王奕被逼無奈,只好說是犬子載澄說的。載澄是同治弘德殿的陪讀,就是陪小皇帝學習的。兩個堂兄弟自然感情很深。載澄很聰明,卻是個花花公子。在書房讀書的時候,他模仿老師林天齡的福建話惟妙惟肖,連一貫正統、正襟危坐的倭仁老師都忍俊不禁。就是載澄陪著小皇帝去那些很低俗的場所的。

同治小皇帝大怒,認為恭親王父子太不像話,一點也不給自己留面子,決定嚴懲恭親王。

兩天後,七月二十九日,風雲突變,大清高層官場大地震。

這天上午,同治皇帝親筆寫了詔書,宣布:恭親王無人臣禮,當重處。取消了恭親王世襲罔替的稱號,免掉其軍機大臣職務,交宗人府嚴查。同時也免去了載澄貝勒的稱號。

惇親王、醇親王力爭。因為這個時候朝中還有一件大事,就是日本出兵台灣,恭親王是總理衙門負責人,要把他開除了,其他人無法擔當這個重任。小皇帝無奈,只好恢復了恭親王軍機大臣的職務。

慈禧太后

下午,同治小皇帝再次召見十位重臣,另外加上了不久之前剛剛丁憂結束返回朝廷的翁同龢老師。翁同龢也是苦苦相勸,說江南民生凋敝,民間對修圓明園也是怨聲載道。同治無奈,只好同意暫時不修圓明園,先修三海。君臣雙方算是達成了一致。

這次御前會議結束後,同治心中怒火難平,還是堅持要將恭親王降為郡王,這份旨意傳給了軍機大臣文祥等。文祥等不願奉旨,要求面見皇帝求情。同治拒不接見。

第二天(七月三十日),朝廷下發了對恭親王父子的處理意見:恭親王革去世襲罔替的稱號(親王不能由子孫繼承了),降為郡王,載澄革去貝勒的稱號。

同治小皇帝看到本應昨天下午就公布的旨意居然拖延到今天,極為不滿,這些親王、軍機大臣太不把朕當回事了。他準備採取更猛烈的手段打擊這些重臣。

八月一日,他準備召見群臣,以「朋比為奸,謀為不軌」的名義撤掉包括恭親王在內的十位重臣,就是前天勸諫的那幾位。

5.慈禧充當和事佬

事情顯然越鬧越大了。從反對修園子,到規勸小皇帝不要微服私行,到十位重臣苦諫,到小皇帝準備修理恭親王,再到最後決定炒十位重臣的魷魚,事態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慈禧也感覺不能再這麼任由小皇帝胡鬧下去了,緊急踩了剎車。兩宮太后親臨弘德殿,場面非常壯觀:兩位太后坐在上面垂淚,小皇帝和十位重臣跪在下面。

慈禧說:「十年來,沒有恭親王就沒有今天的局面。皇帝年少不懂事,昨天的聖旨馬上撤銷。」

慈禧的這番話是對恭親王這麼多年努力工作的一種肯定,朝廷離不開恭親王。小皇帝玩兒的有點過火了。母后一言九鼎,同治從小就怕老媽,這次老媽一動怒,他馬上消停了。

恭親王的這場政治危機就此化解。

其實,同治在前,慈禧在後,修園風波背後是母子合演的雙簧。慈禧有修園享樂之意,但不欲明言,且看同治在前台張羅,試探輿論。如果成功,自己坐享其成,如若失敗,自己又可出來收拾殘局,這是慈禧精明之處。

慈禧畫像

結語 :

「修園風波」的實質是執政理念發生了衝突,在慈禧、同治看來,天下是我們母子的,想怎麼玩兒怎麼玩兒;在恭親王和諸位王公重臣看來,天下是愛新覺羅家族和滿洲貴胄的,由不得你們母子胡來;在漢臣言官看來,天下是社稷蒼生的,更要慎之又慎。後兩股力量結合起來就勢不可擋,慈禧只好認輸。

不過,「修園風波」是一個危險的政治信號,「同治」格局就此出現裂痕。不久之後甲午之戰,輿論將敗因歸結為慈禧修頤和園就是這種不信任的擴大化。可惜的是慈禧將大是大非問題看成了權力之爭的問題。如何分化恭親王陣營成了慈禧接下來的重要課題,王朝的災難由此而來。

——故事就在這裡,故事就是這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新覺羅·載淳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