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成龍一首老歌,唱出4000萬家庭的心酸

成龍一首老歌,唱出4000萬家庭的心酸

文 | 李可以啊

恰逢開學季,又帶孩子重溫了這部電影——《走路上學》。

影片中,娜香和瓦娃姐弟倆生活在一個叫馬吉鄉的小鎮。

怒江峽谷隔開了他們的家與學校,想要去上學,只能靠一根繩子,一條鐵索,從鐵索上滑過。

媽媽堅決不讓年幼的瓦娃獨自過江,可瓦娃對於姐姐的校園生活十分羨慕,沒能抵抗住誘惑,經常偷偷滑索溜進學校。

姐姐發現後,為了不讓瓦娃偷偷溜索,在老師的幫助下,給弟弟買了一雙新鞋。

然而誰也沒想到,在溜索回家途中,鞋子不慎從包里滑落,娜香伸手去抓的瞬間,繩子脫落了,娜香墜入了江中。

後來,在外界的幫助下,村民們在娜香墜江的地方修起來一座橋。

但是瓦娃和姐姐一起上學的願望,卻永遠不會實現了。

正如成龍在主題曲里唱的那樣:

孩子,你在不安中走上那條路;雨有些大,終究擋不住你的腳步

對有些孩子來說,能夠走路上學,竟然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今天十點君想跟你們分享4個小故事,故事中的他們雖然身份背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面臨著相同的「上學難」的問題。

一條路

也許當我們的孩子坐著舒適的汽車,在窗明几淨的教室里學習時,我們很難想像,在邊遠的地方真的會有這樣一群孩子:

他們沒有一件合體的衣服,沒有一雙保暖的鞋子,甚至就連去學校也要冒著生命危險。

雲南以北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勒爾村,是一個著名的「懸崖村」。

村子位於大峽谷的斷坎岩肩台地,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

交通閉塞,經濟困難,17條近90度懸崖峭壁上的「藤梯」,成為了村民與外界相連唯一的「天路」。

這些藤梯全是用藤條和木樁做成,風吹雨淋日晒後,藤梯腐朽得很快,一不小心就會踩空或滑倒。

據支爾莫鄉黨委書記阿皮幾體講,在這條路上摔死的人有七八個,摔傷的人更多。

曾經有一個不小心娃滑了一下,幸好崖邊的藤條擋住了,才撿回一條命。

但是,山腳下坐落著村裡唯一的一所小學學校,為了接受教育,孩子們不得不一次次踏上這條「懸崖路」。

圖片來源:新京報

村裡有15個孩子在小學讀書,小的只有6歲,大的也才15歲,他們平時住校,只有每月月中和月底的周末才回家。

每次上學放學,必須由3個家長帶領孩子們爬藤梯,前面的家長帶路,中間的家長看護,後面的家長作為最後一道防線。

上山路上,孩子們身上背著沉沉的書包,小心翼翼踏著每一階藤梯,死死地抓住藤梯上面的繩子,幾百米的路程,需要爬上2個多小時。

但是,比起上山來說,下山就更難了,所以一遇到雨雪天氣,村裡就不能外出了,孩子們只能呆在家裡,自己學習。

值得慶幸的是,2016年,「懸崖村」的故事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2016年年底,大部分的「藤梯」已經換成了「鋼梯」。

比起藤梯,鋼梯的安全性有了明顯地提高,「懸崖村」的孩子終於可以「安全」地上學回家了。

但遺憾的是,除了阿土勒爾村,涼山仍有19個類似的「懸崖村」,不為外人所知。

與阿土勒爾村臨近的特土社就是其中之一,特土社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出過不少博士和研究生。

但走出去的人擺脫了貧窮,留下的孩子,上學之路仍舊困難重重。

一盞燈

山區的孩子,從小就有一股堅韌不拔的勁兒,每個小小的身軀,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但唯一害怕的是上學路上天太黑。

14歲的曾萬鑫,在甘肅省華池縣城壕初中上學。

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學校規定,不能乘坐無牌照車、非法營運車、農用三輪車、電動車上下學。

但華池縣共有梁峁370多坐,溝壑5670多條,由於地廣人稀,學校離曾萬鑫的家有足足十幾公里的路程。

沒有公交、更沒有的士,每周六放學,曾萬鑫要步行三個小時才能回家。

運氣好的時候,遇到順路的車,還可以搭一程,但是運氣不好的時候,只能一條路走到天黑。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走在路上的曾萬鑫,實在撐不住了,就坐在地上喘幾口粗氣,或者找個路邊的小賣部買一點水喝,休息好了,接著上路。

但是對曾萬鑫來說,比酷暑更可怕的冬天和下雨天。

因為一般還沒等他走到家裡,天就黑了,但路上又沒有路燈。

有一次上學路上,因為天黑沒看清路,曾萬鑫被一個石頭絆倒,從坡上滾了七八米。

雨雪天,陡坡更難爬了,如果天黑之前沒走過那個坡,就要在路邊找一戶人家先住一晚,而那一夜,他的衣服都是濕透了的。

雖然條件艱苦,但作為家中的長子,曾萬鑫早早明白了讀書的意義。

爸爸打工回來跟我說,他在外面挺辛苦的,讓我好好讀書,我長大想考個好大學,當個警察,以後工作養家糊口

家庭的經濟現狀,讓早熟的曾萬鑫變得更加內斂,從小就有一份重重的擔子在肩上。

他打心底里明白:

想要擺脫現在的命運,必須要用腳,挑戰大山之外的上學路。

「這路也太怕人了,要是有路燈就好了。」

上學路上,曾萬鑫們最渴望的,僅僅是是那盞可以在黑暗中亮起的路燈。

為了解決他們摸黑上學的問題,中國志願服務基金會發起了「照亮留守兒童那盞燈」的項目,希望募集資金,幫他們修建路燈。

公益項目【照亮留守兒童那盞燈】

一盞小小的路燈,照亮的不僅是孩子們上學的路,點亮的更是孩子們走向未來的希望。

一輩子

在中國,還有63%的義務教育學校處於農村,很多孩子會把家庭的責任承載於夢想中,很多家庭也把走出貧困的唯一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

擺在這些孩子面前的,只有一條最公正,也最難走的路,那就是——讀書。

走好這條路,足以改變他們一輩子、甚至他們後世幾代人的命運。

如今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的李龍珍,是2019年雲南會澤縣的「文科狀元」。

然而,這條狀元之路,他走得並不容易。

首先,是教育條件極其落後。

李龍珍出生於會澤縣團坡村,村子地處深山,師資極度匱乏。

當地有一種特殊的教育模式叫「一師一校」,一個老師,需要包攬學校的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等所有的科目。

相較於正常的中小學教育,在這種模式成長下的孩子,難免從小基礎薄弱,要比正常的孩子付出10倍甚至百倍的努力。

其次,是教學設施缺乏。

村子裡的學校,其實是一座瀕臨坍塌的土房子,房頂瓦片殘缺不全,窗戶沒有玻璃,雨水常常從屋頂流下來。

上課的時候,考驗的不只是智力,更是體力與耐力。

最重要的,是求學之路非常艱難。

從三年級起,李龍珍要轉到離家五公里外的一所小學就讀。

學校沒有食堂和宿舍,每天回家吃飯,吃完飯再去上學,一天兩個來回,要走二十公里,跨過兩條河,一座山。

山上落石很常見,夏天會偶遇洪水、泥石流、滑坡,冬天路面結冰,打滾摔跤也是家常便飯。

然而,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李龍珍摘得了「文科狀元」的稱號,更難得的是,在李龍珍的家雲南會澤縣,近年的高考成績非常亮眼:

每年以99%以上普高畢業生升入高校,80%以上升入本科院校,30%以上進入重點大學。5年來被北大、清華錄取的學生超過百人。

從「山多人窮」到「高考大縣」,孩子們憑實力打破了「寒門難出貴子」的魔咒,靠讀書,走出了大山,改變了自己一輩子的命運。

公益項目【貧困尖子生助學計劃】

如今,在財政支持下,當地建起了國內最大的安置區,10萬人從深山搬進了新城,城裡也新建了「鍾屏小學」,孩子們再也不用在陳舊的教室上課了。

相信當他們踏上校園,他們也走上了扭轉他們命運的另一條路。

一塊錢

其實,除了山區的孩子,在我們身邊,還有這樣一群人,雖然生活在城市,也同樣面臨著「上學難」的問題。

南京的一個麵包店裡,有一群顧客像往日一樣,正在挑選麵包,絲毫沒有發現身邊的店員,已悄然換了新面孔。

直到這些顧客被帶到採訪室,店員們對著鏡頭紛紛摘掉自己的口罩,他們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些店員有的是比普通人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的「唐氏兒」,有的是先天性的「聽力障礙人士」,還有些是「智力和精神障礙人「。

他們從特殊教育學校畢業之後,沒有工作、也無處可去。

但幸好,在這些顧客的幫助下,他們走進了人生中的「第二個學校」——愛德麵包坊。

在這裡,他們開始學習烘焙技能,雖然剛開始動作笨拙,但成千上萬次練習後,也能獨自烘焙出可口的麵包。

「一塊錢,讓我學會了自己出門,學會了坐公交,穿上帥氣的制服,驕傲地說,我去上班了。」

「一塊錢 ,讓我有了工作,有了足夠的工資,能帶父母去旅遊。」

聽到這裡,坐在鏡頭前的顧客們聲音有些哽咽了。

他們沒想到,自己當初捐出去的那微不足道的「一塊錢」,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

一塊錢可以幹什麼?

可能扔在地上都不會有人撿起;可能連瓶水都很難買到。

但,有人卻能用1塊錢幫助他人,改變他人一生的命運。

正如影片最後的那句話:

你捐出去的每一塊錢背後,都有一個被改變的命運。

在騰訊公益,你捐出去的一塊錢:

可能是一根雪糕的價格,同時也是一個殘障人士走向正常生活的一次機會;

可能是一瓶礦泉水的價格,同時也可以給貧困地區孩子的上學路鋪一塊磚;

可能是半袋薯片的價格,同時也可以幫山區的孩子點了上學路上的一盞燈。

或許每個人的善舉,只是一個小小的1,但匯聚在一起,愛心終將變成100分。

善,不分大小;恩不論多少。聚沙才能成塔,積少才能成多。

微不足道的善舉,集合起來也可以激發披荊斬棘的力量;

滄海一粟的善意,聚集起來也可以照亮一團漆黑的低谷。

人生漫長,我們都走過很多的路,遇到過很多的人,倘若你曾因善良溫暖過別人,有一天,你也終究會被別人溫暖。

你的善良,必有迴響

騰訊99公益日

公益活動正在進行

讓我們「一塊」,做點好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千萬不要掙熟人的錢」
頭髮塌顯臉大!別小瞧一個頭髮蓬鬆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