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佛歡喜,共赴盂蘭盆
中國重大的節日想必大家都有了解。那麼對中國佛教中的傳統節日你又知道多少呢?如果你認為佛教僅僅是莊嚴肅穆的,那麼你又是否知道佛教的節日在古時是人們歡娛的節慶?如果你並不相信的話,那就讓我們一起漫步而行,從佛教中最大的節日之一「盂蘭盆節」說起吧。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即是盂蘭盆節。依照舊時印度佛教的制度,僧侶每逢雨季時,為避免外出托缽時踩死很多昆蟲,會集合在一起修行,稱為結夏安居。由於中國的氣候與印度不同,漢傳佛教的結夏安居就改為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三個月的修行精進後,大家集於一堂,在自我反思的同時,任由同住大眾檢舉自己行為的過失,若有犯戒則發露懺悔,這即是僧自恣。由於許多人因此證果成就佛道,佛陀對此感到歡喜和欣慰,所以這天又被稱為僧自恣日或佛歡喜日。
關於「盂蘭盆」的說法則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是梵文音譯,意思是孝順、供奉、恩德;另一種認為「盂蘭」是梵音,義為「倒懸」,「盆」為華言,是盛食供僧的器皿,「盂蘭盆」是音義合譯詞,意思是奉佛施僧以解倒懸之苦。
其實同盂蘭盆節有直接關係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陀弟子目連(亦稱目犍連)以天眼通看到自己的亡母墮入餓鬼道,於是他便以缽盛飯,送東西給他的母親吃。可是所有食物一到嘴邊,就立即變成炭火,不能食用。目連束手無策,馳還白佛,求救濟之法。佛陀指點他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以使七代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目連的母親因此得以脫離餓鬼道。這便是盂蘭盆節的緣起。
圖|五代·榆林窟第19窟·前室甬道北壁·目連變
受《佛說盂蘭盆經》的影響,南北朝時的佛教徒為了救拔七世父母,報答養育之恩,便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供養佛和僧侶。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中便有「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飛、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 望於汝也」的記載。僧俗信徒在這一天營辦盂蘭盆供佛,並以素齋祭拜。因僧眾在布施過程中,張揚傳統的仁孝倫理,而得到僧俗雙方的普遍歡迎。
唐初以後,盂蘭盆會更為重要,並增添了皇家的儀禮,做得極為盛大。楊炯《盂蘭盆賦》便描寫了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的一次盂蘭盆會:武則天御洛陽南門,會十方賢眾,「陳法鼓,飾盂蘭,壯神功之妙物,何造化之多端」;後面文人又不吝筆墨,不失誇張地描繪了盂蘭盆的壯觀華麗,「三公以位,百僚乃人,銘佩鏘鏘,高冠岌岌」;然後武則天「冠通天,佩玉璽,冕旒垂目,紞纊塞耳,前後正臣,左右直史,身為法度,聲為官征,穆穆然南面以觀矣」;在送盆過程中,「鏗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孤竹之管,雲和之瑟,麒麟在郊,鳳凰蔽日」,規模盛大的歌舞表演後,群臣上奏頌揚,「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既詳述宮廷所主持的盂蘭盆會的盛況,最後又清楚點明法會主題。
《佛說盂蘭盆經》中佛教救濟的觀念與儒家孝道融合在一起,又在儀式過程中加入頌揚武后新朝的內容,明確了現實政治內涵,對盂蘭盆節在後面的推廣起了極大的作用。
圖|五代·榆林窟第19窟·目連守孝
中唐時期,朝廷更是按定製舉辦盂蘭盆會。《全唐書》載:
代宗七月望日,於內道場造盂蘭盆,飾以金翠,所費百萬。又設高祖已下七聖神座,備幡節、龍傘、衣裳之制,各書尊號於幡上以識之,舁出內廷,陳於寺觀。是日,排儀仗,百僚序立於光順門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歲以為常。
這樣書寫已故皇帝尊號於幡竿,不單單僅有紀念亡靈的意義,更有著對朝廷的美好祝願。長安居民看到這樣美麗壯觀的遊行隊伍,更是一一到各寺參禮,供養僧人。盛大的儀式也說明了國土的安定、文明的昌盛。
圖|五代·降魔成道圖
說到這裡,想必諸位會對「盂蘭盆」或「盆供」是怎麼樣的一種東西感到好奇。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的盆供是「廣為華飾,乃至刻木割竹,飴臘剪綵,模花葉之形,極工妙之巧。」也就是說,用竹子或者木頭做成的容器,盛著裝點得很精緻、形狀美麗的食物。唐代到中國求取佛法的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描述唐武宗會昌四年(844),他在長安所看到的盆供:各個寺院都製作花蠟、花餅,並且用食物雕飾成各色花朵、果子和樹木的形狀,互相競賽花果的奇巧。這些盆供陳列在佛殿前供養,百姓一一到城中各寺院參禮,並且給予布施。
宋代以後,盂蘭盆的內容有所轉變,南宋孟元老回憶北宋時期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中元節情形說: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綵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要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褡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中元前一日,即賣楝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賣麻谷窠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賣雞冠花,謂之「洗手花」。十五日供養祖先素食,才明即賣稞米飯,巡門叫賣,亦告成意也。
圖|南普陀寺·盂蘭盆會
盂蘭盆供的內容和對象從供養諸佛和僧人的食物,變成焚燒給祖先的冥錢衣物,並伴隨著雜劇表演等娛樂活動。不過追薦超度亡者的宗教目的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元明後,寺院里繼續流行舉辦盂蘭盆會的風習,內容主要是以諷經施食為主。而在民眾中,盂蘭盆節則演變為「鬼節」,並形成新一類祭悼儀式,包括在七月七日夜薦亡度魂、燃放河燈等。這種具有濃厚傳統倫理色彩的節祭風俗一直延續至今,每當節期,人群聚集、雜沓繁會的情形也仍延續著古老的傳統。
今天的中國,農曆七月十五仍是重要的日子,而富有佛教特色的盂蘭盆節,在中元這天提供一種孝思的形式,伴著亡者的思念,帶著生者的希冀。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出品
文字|流淥
圖片|陳鵬程,網路
編輯|流淥
南普陀寺微信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