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連體火炮,本期望成士兵收割機,結果炮彈完全不聽指揮

美國連體火炮,本期望成士兵收割機,結果炮彈完全不聽指揮

1862年時,美國喬治亞州雅典市出現了一款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火炮,這款火炮就像連體兒一樣沒有完全分離,兩根炮管並排「粘連」在一起,看起來既怪異又有趣。

研發這門火炮的是Gilland,當時正處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北兩軍都積極購買軍火,不僅世界各大軍火商先後赴美展開交易,美國國內許多設計師也躍躍欲試。

雙管火炮

關於這款連體火炮的設計理念其實很簡單,它算不上創新,不過是戰艦用的鏈彈改進版本。前膛裝火炮使用的鏈彈,其實就是兩枚實心彈中間連接上一段鐵鏈或者鐵杆什麼的,發射出去後兩枚彈藥在空中旋轉,對船隻的桅杆具有很強的破壞力,不過這種彈藥相對來說射程近、準頭差,對船隻外殼破壞力有限。

Gilland看中了鏈彈發射後的「面殺傷」功能,決定用來對付「排排站」的陸軍。原本的單炮管因為炮管容量有限,限制了兩個彈丸之間的鏈條長度,同時也就限制了殺傷的面積,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雙炮管結構。

鏈彈

雙管火炮採用鑄造結構,炮口微微向兩側分開,兩門炮有各自的點火孔,位置比較靠近,以便於點火後兩管火炮同時射擊。這種結構讓火炮也具備單發的能力,完全可以和常規火炮一樣裝填射擊。

雙管炮使用的主要彈藥當然是鏈彈,只不過彈藥並不是塞進一個炮膛,而是彈丸各自塞進一個炮管,它們相連的鐵鏈則掛在外面。理想狀態下兩發炮彈發射出去後,在高速旋轉下會產生一個以鐵鏈長度為寬度的殺傷面,士兵的血肉之軀在這鐵鏈磨盤面前簡直如同待割的草芥。

雙管炮

想法雖好,但是雙管炮在測試中一次比一次糟糕。第一次測試的時候,兩門火炮明顯發射時間不一致,導致先出膛的炮彈拖著鐵鏈和另一枚炮彈在田野上盤旋,它們的「戰果」是摧毀了1英畝的玉米苗。

第二次測試的時候炮彈盤旋著飛出,根據目擊者的描述炮彈猶如旋風般飛出去,把一小片松樹林給「割」倒了。第三次測試則鐵鏈發生斷裂,一發炮彈飛出去擊中一所房屋,另一發炮彈則命中一頭倒霉的母牛並讓後者當場斃命。

雙管炮

這三次實驗毫無疑問是失敗的,究其原因是以當時的技術無法做到讓兩發炮彈同時出膛,而且炮彈發射後受到鐵鏈的影響無法穩定飛行姿態,導致兩枚炮彈無規律的旋轉,相連的鐵鏈很容易被扯斷,射擊精度得不到保障。

但是設計師Gilland不這麼想,他認為雙管火炮非常成功,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唯一的問題是炮彈相連的鐵鏈太脆弱了。Gilland曾試圖向軍隊推銷他的產品,不過軍官們一看就知道這玩意兒其實沒什麼實用價值。

雙管炮

而且它複雜的結構還增加了製造的困難,造價肯定不便宜,重量也不會輕,雙管炮的再裝填速度不夠快,在實戰中敵方步兵逼近的情況下,很難相信它能打出幾輪有效殺傷彈。綜合來看雙管炮就是一個理想化的設計,缺少專業的技術科技支持,也難怪無法量產服役。

雅典市的居民們保留了這門唯一的雙管炮,曾打算投入到可能的保衛戰中,南北戰爭結束後將它出售,大約25年後居民們又想起了它,把它買回來當成獨一無二的紀念品保存至今。據說該炮擺放位置「坐北朝南」,象徵著北方人民藐視南方的敵人,不知道這一說法是否可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蘇聯Shield-1/R-23M,真實存在的太空炮,至今仍然高度保密
蘇聯製造世界第一代激光槍,僅相當於高科技閃光手電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