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巴貝多要「炒了」英女王,原來這些國家的元首都是英女王?

巴貝多要「炒了」英女王,原來這些國家的元首都是英女王?

現年94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不僅僅是英國的君主、國家元首,同時也是其他15個主權國家的國家元首。不過,這個數字也許很快要減少為14個。

據BBC報道,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日前宣布,明年起不再承認英國女王為該國國家元首,該國將在2021年11月的獨立55周年紀念日前轉變為共和制國家。

巴貝多將廢除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家元首職務。/BBC報道截圖

巴貝多總督桑德拉·梅森9月15日宣讀總理莫特利的講話稿時表示,巴貝多希望「徹底擺脫殖民歷史」,實現「完全主權」。

巴貝多此前是英國殖民地,1966年11月30日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國家元首則是英國女王。BBC指出,巴貝多是近30年來,首個宣布不再承認英國女王國家元首地位的國家。

巴貝多人「想要一個巴貝多人當國家元首」

據英國《衛報》報道,9月15日,巴貝多總督梅森在議會開幕時宣讀了總理米婭·莫特利撰寫的講話稿,稱「徹底擺脫殖民歷史的時刻已經到來了。巴貝多人想要一個巴貝多人當國家元首」。

「這是對於我們是誰、我們能做到什麼的終極自信宣言。因此,巴貝多將採取合理步驟實現完全的主權,並且在明年慶祝獨立55周年時成為一個共和國」,梅森稱。她還引用了巴貝多首任總理埃羅爾·巴羅的話說,巴貝多不能「在殖民土地上徘徊」。

據報道,巴貝多轉為共和制需要在議會獲得超過三分之二議員的支持。目前來看,該國並無舉行全民公投的計劃。

巴貝多將廢除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家元首職務。/ABC報道截圖

巴貝多在獨立後實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英國女王為該國國家元首,總督則是君主在巴貝多的全權代表,總理則為該國政府首腦,由議會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擔任。

對於巴貝多轉為共和制,英國白金漢宮在一份聲明中回應稱,這應該由巴貝多政府和人民決定。唐寧街則表示,此事由巴貝多自行決定,但英方「將和巴貝多保持持久的夥伴關係」。

事實上,將巴貝多轉為共和制國家的討論已經持續數十年。1998年,巴貝多組建了一個憲法審查委員會,建議巴貝多實施議會共和制。2015年,前總理弗羅因德爾·斯圖爾特曾表示,「我們必須在不久的未來從君主體系轉變為共和制」。

現任總理莫特利是巴貝多首位女性總理,她帶領的勞動黨在2018年的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衛報》稱,莫特利的勞動黨獲得了超過70%的選民票,這讓她擁有廢除英女王國家元首職務的權力。

這些國家的國家元首原來都是英女王

事實上,除英國、巴貝多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還是其他14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具體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安地卡及巴布達、巴哈馬、貝里斯、格瑞那達、牙買加、巴布亞紐幾內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索羅門群島、吐瓦魯。

英女王為國家元首的16個國家。/截圖自BBC

一個主權國家的國家元首竟然來自其他國家?這一點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卻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這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說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勢力大大削弱,許多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1926年,英國被迫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都是獨立的。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確定各英屬自治領都獲得完全獨立的主權,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正式形成。

英聯邦不是一個主權國家,而是一個由54個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這些成員國基本上都是英國前殖民地或保護國,遍布非洲、亞洲、美洲、歐洲及太平洋,總人口超過24億。

英聯邦官網截圖。

不過,雖然英聯邦有54個成員國,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奉英國女王為君主及國家元首。譬如一些有自己君主的成員國(如馬來西亞),和實施共和制的成員國(如新加坡、印度),都不將英女王視為本國的國家元首。只有包括英國在內的16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仍然將英女王視為國家元首。

事實上,在巴貝多之前,最近一個不再認可英女王國家元首地位的國家是非洲國家模里西斯。模里西斯1968年宣告獨立後成為英聯邦國家,1992年3月12日改行共和制,不再認可英女王的國家元首地位,總統成為國家元首。

再往前,上世紀70年代,許多加勒比海國家如多米尼克、蓋亞那、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轉為共和制國家,廢除了英女王的國家元首職務。澳大利亞1999年曾經就是否廢除英女王國家元首職務舉行全民公投,但最終以45%比55%的票數失敗。

據BBC報道,在巴貝多之後,或許會有更多加勒比海島國效仿這一舉動,牙買加此前就已經暗示可能也會轉為共和制。還有分析認為,在「黑人的命也是命」反種族歧視運動蔓延的大背景下,加勒比海國家政府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壓力,要求他們徹底和以前的殖民歷史切割開來。

文/謝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外事兒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和拜登月底將開展第一場辯論對決,雙方各出奇招
特朗普堅持到訪抗議「風暴眼」,他意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