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人是怎麼過夏天的?

古代人是怎麼過夏天的?

談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夏天的。

傳統藝能一樣不落,衣食住行樣樣面面俱到,希望大家帶好板凳聽我慢慢嘮~

若有遺漏或者講解不周之處,還希望大家可以善意地批評和指正。

就像朱廣權老師skr的:

「這個天氣出門,你就能夠泛濫,還有沉魚和落雁與你紅塵相伴,上面是蒸屜下面是火炭,不過鍋蓋你就是燒麥,不用發麵你就是蛋黃派。不需要剪斷切絲包皮剁餡兒,你的汗里還自帶鹹淡。你就是一道行走的傳統名菜外焦里嫩,直接就是一道外賣,就是味道有點怪,提醒大家小心中暑防晒。」

古代也有「空調房」,古人寧願在「空調房」里哭,也不想在「電扇」底下笑。

據考證,中國最早的「空調房」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名字叫「窟室」。那麼「窟室」是什麼樣子的呢?就相當於現在的地下室。

《左傳·襄公三十年》:" 鄭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

清代詩人趙翼也曾經寫過「正當歡娛忘夜永,恨不窟室酣連旬。」

當然,光一個地下室怎麼能夠滿足古人們的需求呢。那必須得整上冰塊啊!「空調房」和「碎碎冰」都得齊活兒~

每年大寒,古人們就開始了鑿冰儲存。

冰窖大都分布在陰涼的地方並且深入到地下數十米深,並且會覆蓋許多樹葉以確保冰在來年的夏天不會融化太多。

《詩經·國風·豳風》就曾經記載了「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的詩句。意思就是說十二月的時候鑿冰,正月里把冰塊藏入冰窖之中。

當然窟室和用冰直接對房子進行物理降溫只能適用於達官顯貴之中,顯然在平民老百姓之中這些方法是不適應的。

平民百姓可沒有錢去修建冰窖,但是不能修也可以買呀~

早在宋朝就有了關於售賣冰塊的記載。

《東京夢華錄》就記載了「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的商業行為。就連宋朝著名詩人楊萬里也寫詩描述賣冰的景象: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在宋代,夜市冷飲鋪子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湯」「雪泡豆兒水」這些冰甜點紅極一時。到了元代,中國人發明了冰激凌。

敲黑板,冰激凌是中國人發明的。巴適~

在元朝的時候,一位精明的食品店商人突發奇想,他嘗試著在冰中添加一些蜜糖、牛奶和珍珠粉,結果,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

十三世紀,舉世聞名的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回到義大利,帶回了中國的冰淇淋製法。

古代人是怎麼「魔改」衣服的呢?(洋氣)

在古代當然是有「夏裝」的。古代有錢人家夏天大多穿的是紗。中國人很早就能夠紡織出「薄如蟬翼」的紗。

長沙漢代馬王堆出土的素衣,其重量不足一兩。而古代的普通人穿的大多是麻所織成的衣服,其中也有葛做的衣服。

但是,葛的生長相對於麻來說要慢一些。麻當年可以收穫,所以麻衣就逐漸地成為古人夏天避暑所必備的衣物了。

最後來聊聊古人夏天的出行。

咱們先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說的:「何處堪避暑?山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

放到今天就是白居易外出遊玩避暑躲避夏日的情形——登高避暑,涼亭納涼,戲水泛舟,優哉游哉~

提到避暑的地方,想必大家一定會想到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自古就有,不僅僅是最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早在西漢未央宮就有清涼殿供皇室避暑所用。十六國時期有「溫宮」和「涼殿」,以備冬夏更替使用。在唐朝,皇宮中有專門避暑的宮殿,叫「含涼殿」。

史書記載,室內和殿宇四周安裝了水力轉動的風扇,轉動的風扇將檐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霧。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含涼殿內也非常涼爽。

到了清代當數最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了。

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

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

直到今天也是一個夏日避暑的好去處。

看完這篇古人是如何度過夏天的文章,是不是感覺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代人 的精彩文章:

古代人夜間照明原料,梧桐樹花開不僅能引鳳凰來,還能點燈照明
古代人喝的茶究竟是什麼樣子?會放蔥姜、花椒,還會磨成粉沖著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