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佛要學忍辱

學佛要學忍辱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唐·玄覺《永嘉證道歌》

相傳佛陀在某一世修行時,專門修習忍辱法門,因此被稱為忍辱仙人。

經典中是這樣記載這個故事的:

那一世佛陀出生於南天竺,為了度眾生在城外寂默禪思。有一位國王名叫歌利王,性格暴惡傲慢。有一天率領宮人出遊,遇到在樹下坐禪的忍辱仙人,婇女們紛紛離開歌利王,到忍辱仙人處聽他說法,歌利王看到就生了噁心,後來甚至割截他的身體。當時的忍辱仙人告訴歌利王,說自己心中沒有嗔恨,並且在發願後,身體立即就恢復如初。

這是世尊修忍辱行的著名例子。

歌利王和忍辱仙人的故事在《賢愚經》《大智度論》《六度集經》《出曜經》《大般涅槃經》等諸多經典中都有記載,歌利王又被譯作迦陵伽王、迦羅富王等,意譯為斗諍王、惡生王、惡世無道王。各經記載略有差異,但都清楚表述了忍辱的殊勝。

什麼是忍

云何名為善能堪忍?

謂罵不報罵,瞋不報瞋。

打不報打,弄不報弄,堪耐椎杵。

於諸逼迫、縛錄、禁閉、捶打、毀辱、

迫脅、斫截眾苦事中,

自推己過,以業異熟為所依趣,

終不於他發生憤恚,亦不懷恨隨眠不舍。

如是雖遭輕陵毀辱,而其本性都無變改,

唯常於彼思為義利。

又能堪忍寒熱、饑渴、蚊虻、風日、

蛇蠍惡觸。

他所干犯磣毒語言,身內所生猛利堅勁,

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為性堪忍,能有容納,

如是名為善能堪忍。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

忍,忍耐之意。就是使你的心安穩,能夠忍受外在之侮辱、惱害等。也就是說,所有身上的苦痛、心上的苦惱,皆堪忍之。《無量義經》中有一段關於忍辱的偈頌,「奉持諸佛清凈戒,乃至失命不毀傷,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可以讓我們大體了解佛教忍辱的奧義。

佛教特重忍辱,尤以大乘佛教為最,以忍辱為六波羅蜜之一,乃菩薩必修的德目之一。

又十善行中有忍辱行,即指忍受各種侮辱惱害而不起嗔恨心之修行。

忍的層次

在經論里,忍有不同的分類,各從不同的層面來說明忍的內涵。本文中,我們通過生忍、法忍及無生法忍來探討。

第一是生忍。生忍就是能忍一切眾生所加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比較屬於忍耐方面的意涵。一方面訶責瞋恚的過患,一方面要生起慈悲心,這樣就真正進入到生忍,就是眾生忍之中。

第二是法忍。甚深法中,心無掛礙。對心理上產生的貪嗔痴我見,能自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調適。諸法因緣和合,並沒有一個加惡害於我的人存在,也沒有一個辱罵我的人存在,因為一切的我、人、眾生,就是畢竟空,如果對於諸法也能同樣看待,也就有了法忍。

第三是無生法忍。安住,且不動心。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是個平等美好的世界,隨處隨緣地覺悟到無生之理。

可能您會認為,忍就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吞聲忍氣,逆來順受。然而忍並非懦弱退縮,而是大智大勇,是能認識實相、敢於接受、直下擔當、善巧化解的智慧。可以說,能忍的人,並不是懦夫,反而是真正的大丈夫。

在受到誤解和傷害時,仍然能夠和顏愛語應對,表現寬容慈悲的氣度,「嗔為滅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壞悲本,何名菩薩?菩薩從何而出?以是之故,應修忍辱」。這種忍辱的器量,真是做到「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的大悲菩薩行。

忍辱的方法

若人能凈身、口、意業,

眾生設以大惡事加,

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終不惡報,

若來悔謝,即時受之;

見眾生時,心常歡喜,

見作惡者,生憐愍心;

讚歎忍果,呵責瞋恚;

說瞋果報,多有苦毒;

修施忍時,先及怨家。

正觀五陰眾緣合和,

若和合成,何故生瞋?

深觀瞋恚乃是未來無量惡道受苦因緣,

若暫生瞋,則生慚愧、恐怖、悔心。

見他忍勝,不生妬嫉。

善男子!有是相者,

當知是人則能供養忍波羅蜜。

——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

現實生活中,我們受到的辱,雖來自外界,卻干擾了我們的心。

不能忍受的人,發起怒來就會無所避忌。不能忍受不如意,不是害了別人,就是害了自己。忍聽起來很難做到,好比不會寫毛筆字的人,看到別人的龍飛鳳舞,覺得不可思議。同樣,沒學安忍的時候,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竟然能夠忍受,覺得如同天方夜譚。

然而只要我們願意去做,從小處做起,逐漸學會在小事上忍讓、包容,逐漸習慣之後,心就可以逐漸由弱變強。我們的心量開始變得深廣,到了某個程度的時候,中度的傷害也可以忍受,最後可以達到像忍辱仙人那樣,大難也可以忍受。

念佛故應忍。

以忍為慧力,以忍為氣力。不但要忍窮、忍苦、忍難、忍飢、忍冷、忍熱、忍氣,也要忍富、忍樂、忍利、忍譽。

你念佛,就學佛的慈悲;念法,就修柔和忍辱衣;念僧,就修諸法空為座。諸佛菩薩和祖師大德通過他們的實修成就了安忍,為我們做了真實不虛的證明。於任何的順逆之境,都觀其是無自性的,不可把捉的,這樣不被人情世故困擾,不被貪嗔痴妄系縛,就能成就忍辱波羅蜜的修行。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出品

圖片|鄭瑟

編輯|鄭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如何理解佛在《金剛經》中所說的三個「如是」?
別見人就講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