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球創新指數升至14,科技成果「上天下海」

全球創新指數升至14,科技成果「上天下海」

10月1日晚間,「嫦娥四號」月球?玉兔二號在官方微博上送出中秋祝福,並公布了關於月球地質的一項發現。同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行圖像,火星車成功完成了一次「太空自拍」。

不只是「嫦娥四號」、「天問一號」,還有克隆猴問世、「蛟龍」探海、大?機首?、北斗三號建成開通......「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從基礎研究、科技工程再到前沿技術都取得矚目成就,「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也逐一從夢想變為現實。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研發經費支出2.2萬億元,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3.3件。而在2015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1.4萬億元、6.3件。

全球創新指數提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8月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為22143.6億元,比上年增加2465.7億元,增長12.5%,增速較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RD經費投入強度(與GDP之比)為2.23%,比上年提高0.09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鄧永旭解讀《公報》時表示,從國際比較看,2013年以來我國RD經費總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二,與美國差距逐步縮小。RD經費投入強度穩步提升,已接近歐盟15國平均水平。另外,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快速增長,佔比首次突破6%。

持續增長的研發投入也讓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穩步提升。

9月2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日內瓦發布了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GII報告顯示,中國的排名在近幾年迅速攀升,今年保持在第14名,仍然是GII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而在2015年,這個排名為第29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在今年的解讀中表示,中國在2020年GII排名中保持第14位,去年已突破GII前15名,並確立了自己作為創新領導者,多年來在GII前30名中僅處於中等收入經濟體。與其他經濟體相比,中國在GII創新排名上取得了最顯著的進展。

「中國在生產創新方面脫穎而出,可與包括荷蘭、英國和美國等在內的十大高收入經濟體相媲美。」高銳說,鑒於中國的規模和進步,中國將繼續引領世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打破世界創新鴻溝的道路,樹立榜樣。

在近日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2020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鬍志堅表示,最然我國GII總體排名靠前,但同時也有改進的空間。

比如今年排名第73位的「商業成熟度」指標。胡志堅認為,這顯示出在我國經濟活動中,無論是專利、論文等顯性知識,還是技術訣竅、技術經驗等隱性知識,作為生產要素配置的比例仍然比較低;與知識配置相關的技術交易、勞動力流動等方面的市場化程度不夠完善。

「開放程度的差別決定了一個區域經濟水平高低、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胡志堅說,一方面,我國要持續加強知識經濟的內循環;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創新體系的開放程度。努力推動科技合作進入全球大循環,加快實現分工程度更高、創造價值更高的創新網路。

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

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科技人力資源是推動各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最重要戰略資源。

統計局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是1991年的6.2倍。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根據前不久中國科協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8)》,不考慮專升本、 死亡及出國因素,截至2018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10154.5 萬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科技政策和舉措也一直把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和企業的創新活力作為重點。

比如,進一步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精簡項目申報流程;改革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取消職務科技成果資產評估、備案管理程序;加大分配激勵的力度。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推進七項行動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中央印發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接著各地區各部門都結合實際相繼落實,出台了相關的落實意見。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鄧大勝說,這個文件也是在新時期我國人才領域深化改革的主要依據。

近幾年,我國科技政策和舉措也繼續聚焦簡除煩苛、調動科技工作者的創造性。

去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佔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所長助理閆繼娜稱,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主要以國家項目為主,在滿足國家相關規定下,讓科研經費使用更加靈活,科研人員自己進行調整,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產出效率。由於不同的科研項目在不同階段的側重點不一樣,包干制這種靈活的調配機制,有利於基礎研究。

另外,在科研人員的待遇問題上,今年5月,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分領域選擇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試點,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其中,關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可賦予科研人員不低於10年的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

上海低碳技術創新功能型平台執行負責人,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下稱「高院」)研究員王慧告訴第一財經,作為上海松江區政府與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同建立的平台,這個平台專註於低碳產業共性關鍵技術,雖然是非營利性的公共科研平台,不過能夠把科研院所、實驗室的研發推向產業化。並能夠將高校和外部產業集團、投資公司通過平台對接起來,對技術進行商業化推廣。

王慧介紹,這個平台下面有兩個公司,主創人員大部分都是高院的科研人員。「國家的政策給了科研人員實際的激勵。比如一些(推向市場的)研究成果划到我們高院的話,50%是可以歸為團隊的。 這樣參與創業的科研人員就非常有積極性,因為能把自己的成果從文章變成真金白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第三代半導體爆炒3日後:露笑科技「笑點」暴露、乾照光電股東巨額套現
國常會提出推動油氣基礎設施開放 Oculus新一代VR設備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