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起底ARM: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起底ARM: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攪動全球的ARM,為中國晶元IP產業敲響警鐘。

全文4405字,閱讀約需9分鐘

作者 | 海星

ARM併購案對於中國乃至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擾動仍在發酵。

對於是否應放行這場世紀交易,中國產經業界存在不同聲音。根據媒體報道,9月27日,在「第四屆信息安全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談及英偉達對ARM的併購時表示,「我相信我們商務部可能會否了這個併購」。

理解這場交易的意義,需要先從認知ARM公司開始——持此初衷,本篇報告將對ARM進行深度起底:

ARM通過精簡指令集的成功撼動了英特爾的霸主地位,後發制人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最大贏家,並極有可能繼續主導物聯網時代,其股權也成為科技大國爭奪的焦點。

更為值得警醒的是,IP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知識產權核)作為晶元領域卡脖子環節,我們還基本處於空白,行業和市場更對IP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ARM的全球風雲

英國ARM公司,全稱Advanced RISC Machines,中文翻譯成安謀,是一家蜚聲全球的半導體IP提供商。

就中國公眾而言,對於ARM公司的了解,可能不是因為晦澀堅深的晶元技術,而是由於各種「花邊新聞」。從2016年至今,ARM登上全球科技頭條的新聞就多達3個:

◆2016年7月,趁著英國鬧退歐的時間窗口,日本軟銀集團提出以243億英鎊(320億美元)現金收購ARM公司。收購完成後ARM退市,這筆交易也被認為是孫正義大手筆押注物聯網的代表作。

◇2019年,ARM再次登上頭條是因為緊張的貿易關係與華為。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把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緊接著ARM確認將中止與華為的業務合作。

如果華為不能使用ARM的晶元設計IP,那海思將就地休克,好在華為當時擁有最新的ARMv8的架構層級永久授權,可以保證華為在此基礎上研發新產品,短期的影響有限。

◆2020年9月,半導體AI第一股英偉達(NASDAQ:NVDA)宣布計劃以400億美元從日本軟銀集團手中收購ARM的全部股權。業界的解讀為軟銀將獲得急缺的現金,而英偉達將憑藉ARM的技術補強CPU的短板,從此在物聯網時代一騎絕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市場則可能遭遇被壟斷的命運。

站在人類科技樹頂端的ARM,最早由蘋果、諾基亞、Acorn、VLSI、Technology等公司合資創立,後來由於蘋果手機晶元使用ARM架構,而逐漸走向主流市場。

ARM成功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戰勝不可一世的英特爾,完全壟斷了移動終端的晶元設計架構。

因此,ARM自然成為全球主要科技國家的關注焦點,每次圍繞ARM的股權紛爭都成為行業舉足輕重的事情,角逐方包括英國、美國、日本、中國和歐洲。

ARM的商業模式

起底ARM,必須要首先理解它的商業模式。

一句話來說,ARM做的是晶元設計領域的IP授權,可以簡單理解成靠賣知識產權為生。但為了深刻理解為什麼ARM能站在晶元行業之巔,我們繞不開對技術的討論。

一切從處理器出發。

處理器作為一個設備的大腦,賦予設備智能;我們深入處理器的內部,一般包括內核、調試系統、外設、存儲器等部件,而其中內核是處理器中最重要的部分。

進一步拆解,內核是由指令集與微架構構成的;指令集是所有指令的集合,而指令規定了處理器可以執行的操作,作為軟硬體的介面,指令集與上層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等緊密聯繫;微架構是用於完成指令操作的硬體電路設計,使得處理器在收到指令後可以儘可能高效地完成運算。

圖1:處理器的結構示意圖;資料來源:百度

而ARM做的就是賣IP核的生意,即指令集 微架構。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知道IP核是晶元中最難的部分,只不過大家比較熟悉的英特爾賣的是整個晶元,而ARM只賣其中的核,還是以授權方式進行的,是一種更加靈活、輕資產的模式。

由於ARM 的IP核是基於精簡指令集(RISC),相對於英特爾X86 的複雜指令集(CISC),RISC可以讓整個處理器更為簡化,適合功耗小、成本敏感、任務相對固定的應用場景中。

而這正好是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的痛點,因此ARM把握住機會成為移動互聯網最成功的半導體公司,而英特爾(NASDAQ:INTC)則遭遇的「失去的十年」。

提到ARM,繞不開的是其「技術 生態」的巨大優勢。由於指令集的設計十分複雜,再疊加架構設計這種高精尖環節,導致ARM始終保持對競爭對手的代際領先;而技術之外,ARM另一個優勢在於其從晶元設計、製造到銷售提供各類支持,以創新實力 深度合作打造客戶粘性。

ARM的厲害之處,除了技術絕對的領先和巨大的生態粘性外,錦緞研究員認為其商業模式的創新,更是值得關注的重點。這種只授權沒有實物商品的商業模式,對知識產權仍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公司來說,顯得稀奇又難以理解。

ARM公司本身不製造、不銷售任何實物晶元,只是自己設計IP,包括指令集架構、微處理器、圖形核心、互連架構,然後通過授權這些IP獲取收入。

收取的費用又包括兩部分:?針對IP授權的前期授權費,和根據每顆晶元售價按比例抽取版稅(royalty)。又通過三種不同層級許可權的授權模式,和客戶進行合作。

圖5:ARM獨創的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ARM官網

而這種神奇商業模式的誕生,背後有著深刻行業發展規律:

隨著智能終端產品越來越複雜多樣,晶元設計難度快速提升,設計成本指數級上升,為降低設計風險和成本,晶元設計公司越來越多地尋求使用經過驗證的IP,因此晶元設計產業拆分出晶元IP產業。

這個就非常像晶元製造領域,以前都是垂直一體化的IDM模式,後來台積電創立只做晶元代工部分的商業模式。所以我們可以認為ARM就是「軟版」的台積電。

ARM的過去

ARM公司的前身成立於1978年,算是第一批成立的半導體公司;但公司成為今日的雛形,則是需要追溯到1990年ARM控股的成立,當時最為重要的股東就是蘋果,可謂含著金鑰匙出身。

1993年-2008年,為公司飛速成長的15年,在低功耗嵌入式處理器市場快所向披靡。

最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就是ARM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晶元IP霸主。在OS CPU體系中,ARM Android體系戰勝了PC時代Windows Intel體系。

ARM 架構依靠蘋果和三星打開市場後,逐漸形成壁壘,由於對開發者持開放態度,而非英特爾的封閉態度,因此幾乎壟斷了移動端晶元市場。毫不誇張的講,我們使用的每一台智能手機的智能都是ARM賦予的。

圖2:ARM歷史大事件;資料來源:ARM官網

不用列舉眼花繚亂的財務數據,我們可以用一張圖來說明ARM的牛x,根據ARM自己公布的其IP授權相關的晶元出貨數據,截止到2019年,基於ARM授權的晶元出貨量超過1660億顆,佔全球整個晶元市場出貨量的市場份額高達34%。

圖3:一張圖說明ARM的牛x;資料來源:ARM官網

ARM的未來

自然,大家容易想到的一個問題是,隨著智能手機每年出貨量達到14億部的瓶頸,ARM的增長是不是就到頭了?其實不然。

正如前文所說,ARM是精簡類類指令集(且指令集內容在持續升級更新),因此其天然適用于海量物聯網設備,手機只是其中的一種。這也是為什麼AI第一股英偉達管理層對收購ARM表現得如此激動的本質原因。

ARM的廣闊舞台,我們可以從伺服器晶元這個市場來見微知著:當前全球伺服器年出貨量超過1100萬台,但伺服器晶元基本被X86壟斷,憑藉接近100%的壟斷,伺服器成為英特爾的提款機,英特爾每年有接近50%的利潤來自伺服器。

我們看到大家都在試圖挑戰英特爾的壟斷地位:

華為在2019年1月發布首款基於ARM架構的伺服器晶元—鯤鵬920;蘋果近期發布基於ARM架構開發Mac晶元;

目前 ARM 已經明確了其針對數據中心的 Neoverse 架構迭代升級策略,每一代性能提升都在 30%以上,遠遠超過 X86 架構 CPU 每一代性能提升的幅度,未來ARM 在性能上與X86 之間的差距將不斷縮小。

伺服器僅僅是開胃菜。根據ARM自己的判斷,其未來面對的市場包括移動終端、ICT基礎設施、汽車、嵌入式等場景。

ARM 整體可參與的市場,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2320億美元,而目前收入不到20億美元的ARM,離天花板還有著無盡的空間。

而這顯然不是痴人說夢,ARM 的精簡指令集功耗較小、價格便宜、並發處理效率高、升級速度快,出身就帶著物聯網基因,以目前在 5G 網路基礎設施市場為例,ARM的市佔率已經達到28%。

圖4:ARM未來的成長空間仍然廣闊;資料來源:ARM官網

IP是絕對的卡脖子環節

現在全球科技戰背景下,大家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半導體的製造和設備領域,如台積電不能給華為海思生產。

但實際上,晶元設計製造一體兩面中的軟體部分,國內依然是接近空白,這個領域主要是指底層架構的IP和晶元設計領域的必須用到的EDA軟體,尤其隨著美國英偉達收購ARM後,這個環節被卡脖子的可能性將明顯上升。

我們知道,目前市場主流的指令集是以 x86 為代表的複雜指令集(CISC)和以 ARM 為代表的簡單指令集(RISC),基本處於完全的壟斷的賣方市場,國內 CPU企業大多選擇購買國外的架構授權,來設計晶元,哪怕最為領先的華為海思也是如此。

隨著國內晶元行業投資熱潮迸發,晶元設計公司大量成立,到2019年國內初創晶元設計公司數量多達1780家,是2015年的兩倍,若核心IP的缺失,將會導致這些企業輕則最終只能為別人做嫁衣,重則隨時被人斷供。

考慮到我國絕大部分晶元都建立在國外公司IP或架構授權的基礎上,推進IP 和晶元底層架構國產化是市場的選擇也是國家戰略的需求。

圖6:國內初創晶元設計公司數量 ;資料來源:芯原股份招股說明書

中國企業的破局方向

【1】方向1:重視並學習ARM的成功經驗

我們看到,國內大部分晶元設計公司,都是哪個下游應用領域比較熱就去湧向哪個市場,而不願意去碰難啃的底層核心東西。

以晶元領域目前不被大家重視的IP核行業為例,我們通過復盤ARM的成長曆程,知道ARM就是因為一門心思做精簡指令集,打破了英特爾複雜指令集的一家獨大,而不是去避重就輕選擇某個細分的晶元設計賽道。

回到國內,諸如華為海思、中芯國際(HK:00981)、中微公司(SH:688012)這樣啃硬骨頭的企業太少,市場也因為稀缺給予這些標的(華為海思未上市)貴到離譜的估值。

隨著晶元投資熱潮的冷卻,那些只講故事的公司將失去支撐。未來更值得期待的是類似ARM這種做底層突破的企業,不過可能的投資機會將集中在一級市場。

當然,由於指令集具有類似於操作系統一樣的自然壟斷性,想直接挑戰ARM的地位幾無可能,就像強如ARM,在發展的前30年,也根本無法撼動英特爾在伺服器市場的地位。

但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指令集的需求將更趨於碎片化,因此IP核行業的集中度應該會更加分散,這反倒給了國內企業的創業機會。目前國內僅有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芯原股份(SH:688521)從事IP授權相關業務,能否成功突圍還需跟蹤觀察。

【2】方向2:如何差異化競爭

正如前文所述,ARM憑藉技術代際領先,指令集的天然生態,加之未來可能攜手英偉達之後的強強聯手,國內初創公司在智能手機、伺服器IP核上實現替代基本沒有可能。

但隨著物聯網時代的晶元需求碎片化以及晶元設計環節分工深化,國內企業能做的仍然是差異化競爭。

差異化競爭體現在兩個市場:

在處理器晶元中,IP應用數量越來越多。以手機為例,現在的SoC都是基於多種不同IP組合進行設計的,隨著先進位程的演進,單顆SOC晶元上可集成的IP數量也大幅增加。

其他碎片化場景中,IP將不斷湧現。IP從晶元設計環節分離的趨勢仍在持續推進,未來存儲、GPU、模擬類IP需求也將逐漸體現出來。

從數據上直觀感受,根據IBS統計,晶元IP市場將從2018年的46億美元增長至2027年的101億美元,其中處理器IP市場仍為最大單一市場,預計在2027年達到63億美元;但其他細分市場也不容小覷,預計到2027年,數模混合IP市場預計達到13億美元,射頻IP市場預達到11億美元。

圖7:全球半導體IP市場(單位:10億美元) ;資料來源:IBS

這一小眾而又極其重要的市場,尚未看到太多中國企業的影子,這是因為目前國內大部分IP公司為初創型企業,尚未進入公眾視野。晶元設計IP的需求十分緊迫,套用國足比賽中常聽到的一句話: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本文由錦緞授權億歐發布,申請文章授權請聯繫原出處。

RECOMM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立訊精密:消費電子業務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最高支持350方、會議不限時!飛書推出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