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復立後倒行逆施,是何用意,不怕康熙問罪嗎?
雍正王朝中,康熙復立太子後,開始第六次下江南,太子監國。
趁康熙不在,太子展開了報復,不光為難那些曾經推舉八阿哥的大臣,就連四阿哥的話他都不聽,完全不顧四阿哥曾經在康熙面前為他說話。
太子這麼做,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康熙南巡讓太子監國,也是有意對他考察一番。
此前,康熙的態度非常明確,那就是如果太子痛改前非,踏踏實實的履行自己義務,康熙就會繼續讓他坐這個位置,最終把皇位傳給他。
康熙南巡,留太子監國,只要太子兢兢業業,哪怕對某些大臣心懷不滿,也應該以國事為重,就算太子心胸狹窄,他的老師王掞也沒少對他提醒。
所以,當王掞發現太子為難眾臣的時候,竟然氣得暈了過去。
王掞為了太子敢頂撞皇帝,說他昏庸,可以說已經不顧自己的身家性命保太子了。
王掞之心那真是天日可見天日可鑒,太子就算是再混賬也應該多多少少聽聽老師的意見。
可惜的是,他倒行逆施,在朝中的所作所為就算是康熙遠在江南不是了解,當回到京師之後肯定也會有所耳聞。
顯然,這會導致太子有可能被再次廢除。
他為什麼敢如此明目張胆呢?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當他再一次監國的時候,就已經決定造反了。
這還得從木蘭圍場說起。
康熙領著眾皇子、皇孫去木蘭圍場狩獵,晚上卻撞見了太子和鄭春華約會。
太子的心腹在外把風也被圖裡琛殺掉。
太子非常驚慌,知道第2天他凶多吉少,所以趕緊到四阿哥的住所,希望老四能夠幫他。
鄔思道的建議下,老四沒去見他,而是由老十三代勞。
此時,外面已經是亂成一團,老十三領著太子在荒郊野外閑逛,這才沒有讓老十四陷害。
可這麼一鬧,卻讓太子發病了,被圈禁了起來,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天夜裡的刺激,太子的精神狀態還是正常的,就算是有大二哥的陷害,也不可能在那天夜裡出現問題。
病好了之後,太子就不得不想一件事了。
假如那天晚上確實是他調兵,會不會就已經篡位成功了呢。
當然,那天他是不敢的。
這一點張廷玉非常清楚,所以張廷玉指出所謂的太子的手諭很可能是假的,康熙仔細一看確實是假的,雖然他不知道到底是誰造的假,但已經清楚調兵逼宮不是太子所為。
在木蘭圍場,太子有能力調兵,甚至如果趕在康熙的親軍到位之前行動,那麼逼宮的成功性是非常大的。
只是當時他不敢,錯失良機。
當第2次成為太子之後,雖然複位,可是這個位置坐的也不踏實。
就像太子在康熙46年說的那樣,站在康熙面前他戰戰兢兢。
這種心態在經歷過被廢的事件之後肯定在康熙面前更加小心謹慎,而康熙對太子的信任是遠不如之前了,一旦應對不慎就有可能再次被廢。
到那時,他就真的完了。
太子在康熙南巡期間應該就已經有了奪權逼宮的想法,只不過他生性膽小,還在猶豫階段,並沒有在康熙南巡之後積極布局。
但是,通過他對大臣們的態度已經反映出他決定對康熙逼宮的想法了。
所以,他非常想得到百官行述。
在軟禁康熙之後,如何讓滿朝文武擁戴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把柄他是很難做到的。
可沒成想,百官行述被四阿哥搶先一步搞到手,甚至還燒掉了,讓他沒有了制約朝中官員的手段。
好在他認為掌握了十三阿哥的把柄。
十三阿哥在軍中頗有威信,有他的協助就能掌控軍隊。
為了讓十三阿哥聽從自己,太子恩威並施,給十三阿哥一個承諾,他當上皇帝之後會封十三阿哥為鐵帽子王。
但是,真正決定他行動起來的是時件,是康熙把太子寄給人任伯安的信又寄給了太子。
憑太子在監國期間的所作所為康熙已經饒不了他,他寄給任伯安的信又被康熙所得,太子驚恐不已,所以一不做二不休開始調兵,準備劫持康熙,卻沒成想康熙早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就等他入彀中了。
※雍正王朝:臨行前十三阿哥說他們對不起鄔思道,為什麼要這麼說?
※漢初第一功臣,奠定了400年大漢基業,沒他劉邦還在山裡落草為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