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愛玲遇到的天津,1920年代的哏兒都是民國上海的「師父」

張愛玲遇到的天津,1920年代的哏兒都是民國上海的「師父」

作為中國現代文青的祖師奶奶,張愛玲被定義為「上海女人」,廣義上來說,她其實是「租界女兒」。

張愛玲並非從小就在上海出沒,這位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兩歲遷入天津,6年後奔赴黃浦江,結結實實地享受了早期民國的奢華和繁榮。

1923年到1931年,正是民國天津最好的「年華」。

▲童年時快樂的張愛玲

關於張愛玲在天津的家,一般認為當時屬於法租界,如今這座「疑似張愛玲故居」一層是個小花店,建築外觀看上去還很規整,進得樓內,間或雜物堆積,牆面斑駁破舊,古意猶存,昔日張宅的繁盛風貌卻了無蹤跡——與張氏文風倒有幾分相似。

站在「張宅」門口,斜對面就是1920年代叱吒中國北方的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的少帥府,估計當年的張小姐見過張學良和趙四齣雙入對,但在幼小的心靈里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根據大家都喜歡用的引用,張愛玲對人生的記憶是從天津開始,那一刻定位於一個戲園子。

鑼鼓喧響,遞茶水、點心的人穿進穿出,台上唱念做打的各路角色,踢蹬得滿台塵土飛揚。3歲的張愛玲單獨佔一個座位,瞪大一雙眼睛望著這紛紜滑稽的場景,母親黃逸梵和朋友在旁邊愉快地閑聊。

要知道,1920年代只有天津能如此繁華,北京天橋也做不到日夜演出,而哏兒都的三不管南市已經有幾十家書館、茶樓、戲院,每天京劇評劇梆子腔,評書相聲快板聲24小時不停。

那時相聲門還是萬人迷的「天下」,他每天在燕樂昇平演出,還在三不管撂地,而他的搭檔就是馬三立大師的父親馬德祿。而萬人迷的徒弟張壽臣更是相聲門的集大成者,影響力一直延續到解放後,算是侯寶林馬三立的前輩。

張愛玲估計看不到這些,作為李鴻章的曾外孫、張佩綸的孫女,張小姐在天津處於頂級生活圈。

比如張小姐記憶中的美食,鴨舌小蘿蔔湯和起士林。

湯里的鴨舌頭清腴嫩滑,並因此傳播了一種較有技術含量的鴨舌頭吃法:咬住鴨舌根部的一隻小扁骨頭,往外一抽抽出來,像拔鞋拔子。

聽起來是不是像《紅樓夢》中「雞肉茄鯗」的感覺?經後人研究,「鴨舌蘿蔔湯」並非天津本土菜系,或為張家來自南方的廚師所做。但對於張愛玲,卻成為其留在回憶里、寫在作品中著名的「天津味道」。

鴨舌吃不到,還好張小姐提到了起士林。


姨奶奶每天晚上帶她到起士林去看跳舞。小小的她坐在桌子邊,面前蛋糕上的白奶油高齊眉毛,她把那大塊奶油全吃了。香甜的美味下行而去,精神的愉悅升騰起來,因姨奶奶不喜歡弟弟,她才得以獨享美味,這毫無遮掩的歡喜是只有孩童才有的。

1920年代的起士林還沒有搬到現在的浙江路路口,位於解放北路與哈爾濱道交口附近,拿手菜是黃油燜乳鴿、德式牛扒、罐燜牛肉、紅菜湯;起士林本人更是做麵包的高手。

▲老起士林餐廳

在上海我們家隔壁就是戰時天津新搬來的起士林咖啡館,每天黎明制麵包,拉起嗅覺的警報,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破空而來,……只有它家有一種方角德國麵包,外皮相當厚而脆,中心微濕,是普通麵包中的極品,與美國加了防腐劑的軟綿綿的枕頭麵包不可同日而語。

這種麵包當時也供應津浦鐵路線,可見也算是老少皆宜,後來在電影《師父》中,還用了起士林免費提供大列巴的橋段。

1920年代,天津在奢華享受這方面,算是北京、上海的「師父」。

回首1920年,那一年是有史以來罕見的春節最晚的一年,春節在2月20日。

天津的最高權力者是鎮守使趙玉珂,天津本地人。

雖然他鎮守天津一方,可他吃不上煎餅果子!因為至少得到1940年,煎餅果子才作為夜宵出現在天津街頭。

他做過李鴻章衛隊哨官,新中國成立後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館官員,和平區政協委員,經歷晚清、民國和新中國,是個有意思的軍閥。

1920年,中國開通了第一條民間航線,起始地是北京-天津,聯想到趙玉珂從天津卸任後成了民國航空署督辦,感覺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實際上,1920年代,小汽車還是個稀罕玩意,也就只有政客土豪才能使用。富家太太小姐出行,也得依靠黃包車,而若是平民家庭,出行則主要依靠自行車,有軌電車也是天津的新事物。

張愛玲就是在這麼一個蓬勃而畸形的城市度過了自己的幼年和部分童年,她可能見過軍閥的少帥、遜位的溥儀,也可能只是在租界中悠悠蕩蕩,然後在少女叛逆期來臨時,完美過渡到了上海這個「冒險家的樂園」,最終成為現代文青的「祖師奶奶」。

1920年代的天津,在其中有一部分作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 的精彩文章:

民國時期的南京城門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