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麗中國先鋒榜背後:生態文明建設重塑中國

美麗中國先鋒榜背後:生態文明建設重塑中國

從北京到深圳,從浙江安吉到西藏林芝,從上海崇明島到雲南貢山縣獨龍江,從河北塞罕壩到福建莆田木蘭溪……

在美麗中國的先鋒榜上,越來越多的城市、鄉村加入進來,生態文明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

「十三五」以來,全國各地持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排污許可、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行動,污染治理、監管執法更加「依法、科學、精準」,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生態環境治理的故事不勝枚舉

今年8月份,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1月至8月,北京市四項污染物濃度繼續保持同期最低,其中PM2.5累計濃度41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 26」城市中濃度最低。累計優良天數170天,同比增加20天。如今,「北京藍」已經變成了「常態藍」。

近年來,北京制定實施了《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明確了八大污染減排工程、六大實施保障措施和三大全民參與行動;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達到58微克/立方米,完成了國家「大氣十條」下達的任務目標。而在此之前,北京PM2.5濃度爆表並不罕見。

2018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進一步降低到42微克/立方米。

2018年3月,在「2018年共和國部長義務植樹」活動現場,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北京繼續努力,繼續改善。現在大家都在努力。」這不僅表明攻堅戰的艱辛,更表明了北京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堅定信心。

在廣東汕頭,「治水」的故事同樣感人。練江,這條被稱為粵東「母親河」的河流曾經黑臭了20多年,是廣東乃至全國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2018年6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副組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來到汕頭市一條黑臭水體邊,表情凝重,質問當地官員:「我去過全國許多地方,還沒有看到過如此黑臭的水體。在汕頭,還有沒有乾淨的水了?」在之後的座談會上,翟青提了三點建議:汕頭市四大班子成員住到臭水邊;在汕頭日報、汕頭電視台等設立曝光台;人大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巡查。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圖為浙江臨安農村景觀。攝影/章軻

汕頭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劍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汕頭市根據督察組的要求,理清了練江整治思路,全力攻克最棘手、最難啃的三大山頭(垃圾焚燒廠、印染園區、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建設),同時,推進河道「五清」(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違)、「散亂污」整治等五大專項行動,嚴控污染源,既打攻堅戰又打持久戰。

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練江汕頭段出境斷面(海門灣橋閘)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指標平均濃度為29毫克/升、2.00毫克/升和0.146毫克/升,達到地表水環境V類標準,重要支流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月濃度均值達標。

目前,汕頭市練江流域已建成垃圾處理能力3250噸/日,其中污泥處理能力180噸/日,生活垃圾和污泥已實現日產日清。時隔多年,龍舟競渡和成群的白鷺再現練江。

像北京、汕頭這樣的生態環境治理故事不勝枚舉。

上海崇明島探索「 生態」到「生態 」,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雲南獨龍江鄉探索出一條「不砍樹、不燒山」也能脫貧致富的路子,2018年實現了整族脫貧;河北塞罕壩林場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莆田市從攻克技術、資金和拆遷等難題建設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開始,逐步走向全流域防洪、生態、文化的統籌兼顧,實現了從「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的華麗轉身。

良好生態環境小康社會的底色

「十三五」以來,我國在生態環境治理上,更加註重綜合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過程(源頭預防、過程減量與末端治理相結合)和區域整體性(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的協調聯動機制);在目標設定上,更加強調「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統籌推進,以及生態環境治理和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

8月29日,2564公里的青海和甘肅黃河干支流岸線入河排污口排查即將收尾。而在此之前,長江流域、渤海海域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早已完工。

入河排污口有多少、排到哪裡、誰在排、排的是什麼?只有真正摸清排污口底數,才能進一步梳理分析問題及成因,開展精準治理、科學治理、依法治理。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排查河排污口,「高科技 笨功夫」,無人機航測、人工徒步、專家質量控制核查三級排查,做到了「有口皆查、應查盡查」。

這樣的排查,數據更全面、更真實,也遠比之前政府部門掌握的排污口數量多得多。比如,長江流域、渤海海域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共發現長江流域入河排污口60292個,是之前(1973個)的30倍以上;發現渤海海域入海排污口18886個,是之前(718個)的26倍。

四川省攀枝花市普威林業局白凹管護站的護林員趙小波在巡護路上。攝影/章軻

作為「十三五」時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從2015年年底開始試點,到2017年實現了所有省份的全覆蓋,2018年對20個省份的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推動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大約15萬個。從2019年開始的第二輪第一批督察,交辦群眾舉報問題超過1.89萬個。

生態環境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與2015年相比,2019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上升8.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6.3個百分點;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下降23.1%,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2%。「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9項約束性指標,其中有7項已提前完成2020年目標任務。

「十三五」以來,全國累計完成2804個飲用水水源地10363個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實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全覆蓋。86%的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約7.8億噸粗鋼產能開展超低排放改造;405家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從2020年開始公開污染物自動監測數據。全國累計排查涉重金屬企業13994家,實施重金屬減排工程261個;累計發現34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重點問題5740個,已完成整改3986個;全國新增完成12萬個建制村環境整治任務。

「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直接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日前在《求是》雜誌上撰文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當前,絕不能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就放鬆對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倒逼作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再創新高,產量同比大增76%
醫生披露特朗普服用新冠抗體雞尾酒,白宮否認總統權力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