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書法:掛在牆上的文人理想
嚴格意義上講,文房匾並不算在傢具的行列,但是因為其材質,和木器總有扯不斷的關係,加之歷代文人的玩味,逐漸成為了傢具、文房類收藏家們關注的對象。
匾額,又稱扁額、扁牘、牌額,簡稱為扁、匾或額。在中國的古建築上,多綴有匾額。
匾額把中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額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幾類:官匾、壽喜匾、門匾、庭院匾、牌坊匾、商號匾、文房匾等等幾類。
官匾,是官員為表白為官初衷和抱負,喜用懸金匾形式昭示民眾,並以此為鑒自勉。官匾多懸於公堂之上,內容則以表白為官清廉勤政者居多。
如「明鏡高懸」、「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
壽喜匾,是民間的禮節和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常用賴贈與,如祝壽時的「壽比南山」,建屋落成時的「華堂永晝」,添子的「文曲星耀」等等。
門匾、庭院匾、牌坊匾,實際上是建築物的一部分,用來指代地址,或者變小當地的自然與人文風光,如故宮每個大殿的殿名匾,「鍾靈毓秀」、「紫氣東來」之類。
在閩粵台等地民居的大門口、廳堂或樓房上,往往懸掛有與姓氏堂號有關的匾額,如姓張的家族一般用「金鑒千秋」、「漁陽惠政」;李姓用「西隴望族」、「北海名流」;林姓用「西河世澤」、「九龍衍派」等等。
商匾,是商家字型大小用來招攬生意的「廣告」,其用字遣句皆寄寓吉祥如意、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等美好願望。如紹興酒樓上掛有「太白遺風」、「劉伶停車」匾。
現代商家所懸匾額更是推陳出新,巧構妙句,如餃子館題匾「無所不包」,當鋪題匾「當之無愧」,音響電器行題匾「一呼四應」等,都很含蓄多趣,耐人尋味。
而我們今天主要談的是文房匾。
文房匾,即書齋之匾額,約產生於唐宋時期,但其懸掛之風興起卻是在明清兩代。
古時的讀書人,尤其是出仕做官的文人,其讀書治學,都會辟一間清靜小室作為書齋。
出於審美需要,或者是標榜自我之所需,通常會在書齋的大堂或者牆壁上懸掛匾額,這便是文房匾。
古人為了彰顯意趣和文化品位,還會結合書齋的實際環境以及個人的生活際遇,為書齋起一個很個性化的名字。
用木板鐫刻,懸掛在書房門口或牆壁上,既可以起到警覺戒慎和自勉的作用,又可標榜主人的高遠志向和節操,展現出一種平和典雅的芸窗之美。
明代中後期城市興旺,工商業繁榮,財力雄厚的商人大力營造私家園林的同時,又「與賢士大夫傾蓋交歡」。
有錢又有文化追求的商人,聘請名士為自家的亭台樓榭題匾,為造景增色,一時蔚然成風。
這種做法也被文人效仿。為書齋題匾,高懸於門戶或書房的牆上,發激揚之義,立奮發之志,漸成時尚。
不少文人出書結集,也是沿用自己的齋名作為書名。如祝允明的《懷星堂全集》,顧元慶的《夷白齋詩話》。
齋名甚至成為許多文人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別號。文房匾也由此發展成為中國書齋文化的一個獨具韻味的組成部分。
文房匾多用長方形木板,也偶有石板或竹子。
文房匾以素麵為主,文字多為鐫刻,也有鑲嵌鎏金銅字,或以腐蝕、烙燙等工藝製作的匾額,字體古樸,儼若石紋,稱之為「擘窠書」或「署書」。
除了書齋名,一些匾額還會在旁邊用小字鐫刻題跋,闡述齋名的來由及出處,或加刻一段詩文短語。
並在落款處,把書寫者加蓋的鈐印,也以鐫刻的形式表現出來。當然也有相當多的匾額是屋、齋等居處用以寄寓明志、綴飾美化的。
這些詩文短語、題跋印章,精而不繁,朴而不簡,配以齋名的擘窠大字,有豐富整體、增強藝術魅力之效,可以很好地起到點綴與美化書齋的作用。
因文房匾有修身自省、陶冶情操、豐富藝術修養的作用,清代的文人名士、貴族之家,都把文房匾視為不可缺少的裝飾,否則便覺寥落無趣。
近代的許多文化名人,其風流才情,也在各自的齋名匾額當中有所展現。
如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書塾掛「三味書屋」木質橫匾,用語切當,意味深長。如林則徐書齋懸有「制怒」匾額,自警待人處事要冷靜慎重。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兩塊匾額,更是寓意深刻。
與其他的書房文玩相比,文房匾除了審美賞玩,並不具實用性,而且也不是每一塊文房匾都值得收藏,故選擇要以精品為主。
現在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把過去的文房匾額懸掛在自己的居室之內,搭配以傳統的古典傢具,整個空間環境雋永彌香。
如果有幸淘到文字寓意極佳的牌匾,更是視為珍寶,以匾額上的文字自我激勵,自我約束,把對生活的理想與信念永遠掛在牆上。
更多文房匾額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