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只有認清社會本質的人,才有資格討論競爭

心理學:只有認清社會本質的人,才有資格討論競爭

什麼叫社會?社會本質究竟是什麼?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必須要回到理論層面,而後才能看清事實上的社會究竟屬於哪一種情況。

社會,是人類根據一定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互聯結起來的群體組織。社會的本質是人聚合在一起的系統體現。

更複雜的說法在於社會本質,還可以這樣表述:所謂社會,是以人們的情緒情感、智慧和理性意志為主導的,其基礎是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以及客觀環境,是以特定製度和社會道德為整體行為準則的組織體系。

新聞聯播里的社會,是一種意念型社會

在新聞聯播里的社會,是井然有序的,因為每一條新聞的背後都是近期需要向公眾輸出和傳遞的趨勢與信息。

只不過,這種高層趨勢和信息,不再以文件制度等明文硬朗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是以精心編製和梳理的邏輯編排,並配以適當的柔和不刺激的畫面來傳遞的。

客觀的說,這是一種高級的政治傳播藝術,非具備深厚理論基礎和現實解構組合能力者,不能出品。而電視台收納各方社會人才,主要做的就是這麼個事情,出精品還是很容易的。

釐清這種「社會」背後的邏輯和背景之後,我們再來談談在這種意念型社會中的競爭。

有資格競爭的前提,一是你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社會能量和技能,能夠參與到一等階層的考核與角逐過程了。其他競爭元素,只剩下社會關係、個人處世魅力、家族因素等不佔主要地位,卻也能有所影響的這些東西。

試想一下,一群階層相當、社會關係相當、能量相當的人一起爭奪體制內的一個席位,那種競爭的微妙,非入內者不能體會。而結局,往往跟當事人的技術能力無關,與其他方面因素有關。

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社會,是一種動態化極速化社會。

這個社會100%真切,沒有意念渲染與刻意引導或約束。

150%的人們既眷戀其繁華奢靡速度快捷方便,又對它的殘酷冷血毫不留情的優勝劣汰咬牙切齒。

在這種維度的社會中生存,首先就不要奢望溫情抹蜜,閑散淡雅。

正如《三體》的作者在其著作中所言,人類就像在宇宙黑森林中行走的獵人,需要時刻警惕,不能發出一丁點聲響被其他宇宙生物發現,否則一瞬間就有可能進入撕碎獵物或被獵物撕碎的格局。

北上廣深漂浮者們,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帶著鄉音舊情、心懷世界的打拚心態來到這裡,充值這個城市的信心,也消弭人生中最光華燦爛的時日。

他們贏得一套套房子,打出一個個公司,抑或被一套房子死死套牢,被一家家公司傾軋所有光陰,並被灌輸以「能進入996公司加班,是你的福報」這樣的價值觀,卻毫無反抗能力。

在一大波裁員浪潮中,慶幸自己的被滯留。

成都武漢南京廈門福州等二線城市的社會,是具有原生味道的社會

這些城市狀態有些脫線——脫離國際趨勢、政策、經濟主線,同時又無時無刻不在主動靠近主線,卻因為骨子裡對深厚傳統文化的固守,以及無法磨滅的城市發展史,外加地域環境導致的獨特性而最終保持了一份難得的、特立獨行的鮮活。

對於成都人而言,天府之國曆來富庶安寧,生活本就清閑鬆快,絕對不存在什麼快速緊迫感。

這份天生悠閑,是骨子裡的地域文化使然,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必然。然而眼前,這種文化使然與地域必然,已隨著城市向南發展趨勢,漸行漸遠。

無數互聯網大廠、各種產業鏈上的中台紛紛將機構和研發落戶到成都,總部基地建了一批又一批,軟體園區擴了又擴,物聯網公司、智慧政務以及新型社區在興隆湖修成了一個個新景觀。

燈火通明已不再是物理現象,而是靜態硬實力比拼,這其中比的是體力與創意,拼的是城市年輕人(50歲以下)的自我價值實現。

再悠閑的城市裡還是有熱愛理想喜歡逐夢的人群,畢竟內驅力才是一切行為的源動力,而正是這一動力才是人才入場競爭的門票,也就是競爭的資格。

此種細軟積澱,非有一定積累的圈內者(大學、碩士以上文憑、具備技能的同時具備創意、膽識、資源、資本)不能理解,甚至無法進場。

四線城市的社會本質,基本可歸結為「關係場」。

王漫妮心灰意冷結束在上海的打拚,回到自己的家鄉。這裡有爸媽無微不至的照顧,有熱心的鄰居,有在當地有頭有臉的追求者,追求者甚至給她安排好了一個清閑而高薪的政府文職工作,完全可以養老。

但是王漫妮非常不習慣:喝不慣咖啡,看不慣小城鎮的人情置換、不喜歡同事們的買菜便宜閑聊……

實打實來說,三四線城市真沒什麼不好。

隨著國家水漲船高的大發展趨勢,城鎮化程度已然入序,生活便利且不乏時髦。

但三四線城市社會生活的本質真沒什麼好:社會結構和經濟形態單一;人際關係粗淺的停留在家族勢力滲透;人情世故上,市場化程度略為低端,與國際化潮流和趨勢相去甚遠,僅得皮毛。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本質基礎上,人們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社會關係的競爭。

而這種社會關係,非三代以上累積沉澱不能擁有:你得世代居於此方得一小塊天地,並錙銖必較的小心翼翼的去經營和守護它。

這種傳統社會模型,對於已見識過三線以上城市生活方式和場景的王漫妮這種年輕一代而言,從此故鄉只能是故鄉,基本上無法與它同情、共性、共鳴,甚至連參與本地競爭的興趣都提不起來,進而主動放棄掉低端競爭。

只想在年輕有夢有衝勁的時候,去到更競爭更為激烈的地方,體驗生命更加湍急的激流,試著將自己人生的這條小河小溪蜿蜒向前,直至集結成一條飛流直下的瀑布,匯聚成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

所以,所謂的認清社會本質才有資格談競爭。

實際上是要從自身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環境和角色來考量的,人最怕的不是沒有夢想和衝勁,而是不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使了蠻勁,越使勁越費勁。

有資格談競爭的人,必然是懂得所處環境本質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How Men Get Penalized for Straying from Masculine Norms. (2020).

[2]Hood, B. M. Bloom, P. (2008). Children prefer certain individuals over perfect duplicates. Cognition, 106(1), 455–462.

[3]Boyes, A. (2013). What is catastrophizing? Cognitive Distortions. Psychology Toda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瑞典管理學教授:長期工作會使人越來越蠢,再出色的天才也會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