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青海哈薩克」?|地球知識局
青海湖和西寧是青海的重要代表元素。但它們的位置都在省內東北地區,難以全面代表這個陸地面積位列中國第四大的省份。
其省內第一大面積的地級行政單位,其實是佔了將近全省一半面積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只是因為它位於其西部而聲量不夠大。
青海省圍繞著青海湖
有著海西、海南、海北、海東
海西州的面積就接近青海省的一半▼
這個「海西州」在約35年前則是一個更長的全名:「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其中的哈薩克又是什麼來歷呢?
東遷
1928年,新疆省政府主席楊增新遇刺身亡,一代封疆大吏就此黯然退場。新疆的統治權逐漸被金樹仁奪取,省內局勢動蕩。到了1933年,新疆「四一二」事件發生後,金樹仁下台,盛世才逐漸成為新疆第一號人物。
兩位都是新疆地方強人(金樹仁與盛世才)
周旋於蘇聯和民國政府之間
(圖片:wikipedia)▼
然而,盛世才的上台並沒有根本上扭轉各地局面,哈密地區依然處於混亂狀態。又由於各方面因素,以鎮西(巴里坤)為代表的新疆哈密地區及阿勒泰地區等地部分哈薩克族民眾被迫轉移,離開故土,開啟了漫長的東遷征程。
新疆巴里坤草原也是水草豐美之地
不過季節差異很大
游牧民族需要再在新疆、甘肅之間多個草場遷徙
(圖片:xiao_qin256/ Adobe Stock / 圖蟲創意)▼
1934年,巴里坤等地的500餘戶哈民在頭人的率領下東遷。這是新疆哈民的第一次省外東遷,可以稱得上是先遣隊。然而此時的青海並不是他們的主選地,他們大多數來到了甘肅,其中200戶駐牧甘肅酒泉,100戶駐牧在酒泉以南的祁連山脈深處,200戶駐牧青海茶卡一帶。
茶卡即今天茶卡鹽湖一帶
這趟東遷可是真夠遠的▼
少股牧戶東遷,並沒有引起新疆方面的太多注意。但兩年後,巴里坤地區的哈民約4000戶、3萬人左右,經過周密的計劃和充分準備,選擇在同一天由6個方向往甘、青邊界大規模進發。
面對如此大量的人口流失,盛世才坐不住了,派遣軍隊追擊,甚至還動用了飛機。4000戶牧民與盛軍經過一番生死周旋,終於到達甘肅安西(瓜州),此時只剩下3700戶。
大規模出新疆已經不算容易
而瓜州也不是這趟旅途的終點
要麼向東到酒泉,要麼向南下青海
(底圖:NASA)▼
以極旱著稱的安西地區定不能養活這3700戶牧民,他們繼續遷移,並與之前的隊伍會和。其中900戶遷往柴達木地區的都蘭、茶卡地區,500戶遷往酒泉南部山區,2300戶遷往酒泉。
全面抗戰爆發的第二年春天,遷甘的哈民又有一部分陸續遷到青海大河壩及青海湖西的茶卡、台吉乃爾、尕斯(離今天的茫崖市區花土溝不遠)、馬海等地。
這個分布頗為分散
基本在青海西部的一眾高原湖泊周邊
生存環境相比酒泉其實要差很多▼
哈民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進入甘青地區,這與當時青海以及祁連山北麓酒泉張掖地區的實際控制者馬步芳具有相似的宗教信仰有關。當然,馬步芳畢竟是一方軍閥,利用東遷的哈民才是他的最終目的。
哈民遷入之初時,與當地蒙藏牧民關係較好。但隨著時間一長,貧瘠的大西北各種資源也稀缺,雙方難免發生糾紛。同時,馬步芳信仰伊斯蘭教,而其所控制的青海西部主要為蒙藏牧民的喇嘛教信仰地區,哈民正好成為了他牽制蒙藏民的手段。
這一地帶雖有雪山、草原與大湖
但總體上條件惡劣,容不下太大的放牧量
(圖片:google map)▼
馬家軍在此充當了陰陽人的角色。在蒙藏牧民力量強大的時候,明裡暗裡幫助哈民攻擊他們,海西諾木洪、台吉乃、可里溝、巴隆、宗家、柯柯等地的蒙民和汪什代亥、千卜錄都秀等部落的藏民(主要為環海八族)遭到沉重打擊,尤其是其中蒙古族部落。
哈民其實也損失慘重,在蒙藏力量下降之後,馬家軍隨即採用「海西再平衡」戰略,明裡暗裡幫助蒙藏牧民打擊哈民,致使其在都蘭、茶卡一帶無法立足,甚至導致部分哈民遠遷西藏、印度、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
蒙古族與藏族在青海的大致分布
哈薩克人初來乍到人數較少
又是分散於多個牧區,要想紮根還需要很長時間▼
到了1940年,馬家軍又把180戶哈民從烏圖美仁強行驅趕到大河壩,與之前牧民會合。遷移沒有停止,後來這些哈民中又有150戶逃往希里溝(烏蘭),接著又有50戶逃往尕斯。
次年,居住在酒泉的哈民也準備向尕斯逃亡,一路被馬家軍追擊,加上飢餓和疾病的減員,最終只有幾十人到達尕斯。另外有100戶準備逃回新疆的哈民就沒這麼幸運了,途中被馬家軍收養的土匪包圍,全部遇害。
其實就是逃到了海西的西端
一個相對安全的三不管地帶▼
至此,尕斯成為東遷哈民的大本營,共有400戶左右,他們的牲畜很少,只能主要依靠進山打獵和搶劫為生,並在此後因各種原因四處遷徙。
1949年前夕,流浪在甘青新邊界的哈民共死亡約24000多人(平均每5人死亡4人),最後存活下來的僅有340戶,其中尕斯170戶,敦煌附近的山裡(阿克塞)130戶,希里溝40戶。
阿克塞屬於相對幸運的,一直保持至今
(阿克塞是哈薩克族自治縣)
(圖片:Liuleiphotography / 圖蟲創意)▼
安居
希里溝的40戶哈民命運最令人唏噓。在臨解放之時,他們又被馬家軍騙至青海湖與龍羊峽附近的恰卜恰,這裡正是今日的海南州府與共和縣城所在地。
1950年初,居住在烏圖美仁一帶的100多哈民不明當時局勢,受蠱惑和被煽動,襲擊敦煌附近的解放軍,造成解放軍減員,他們自己也四處流浪。
後來,又有土匪(烏斯曼等)脅迫200餘戶哈民落草,在解放軍追擊下竄入花海子一帶。次年,甘青新三省共同出兵剿匪,清除匪患,剩下的哈民繼續四處流浪。
上述的幾個地點
青海哈族在這個過程中顯然深受打擊
(花海子2001年前屬青海,2001年後屬甘肅)▼
1952年,三省共同派人與還處於流浪狀態的哈民全面接觸。按照自願的原則,經過與哈族頭人協商,350餘戶遷回敦煌深山的阿克塞,約200餘戶安置在阿爾頓曲克周邊草原(之後居於恰卜恰的哈民也全部遷往這裡),生活在柴達木地區的哈民約有340戶1400人左右,東遷哈民基本安定了下來。
如今的阿克塞縣城(甘肅境內)
(圖片:google map)▼
1954年,當地經過協商,將原都蘭縣郭里峁哈薩克族自治區改建,正式成立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自治區(開始為縣級,後期地位類似區公所,介於縣級與鄉鎮級之間),直隸於當年初成立的專區級(地級)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前身為都蘭縣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
阿區成立之後的3年,居住在此的66戶263位哈民決定返回新疆老家,分三批遷往巴里坤。此後一段時間,這裡再無大的人口出入變化,當然也有一些人因外出求學和就業因素少量外遷至西寧等地。
又從青海回到巴里坤老家一批▼
由此,青海哈族迎來大發展時期,生活逐漸穩定,走向正軌,畜群也在大規模增長。
回鄉
然而,青海哈族的發展仍然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人口。
由於這裡的哈族總人口少,族內婚配問題無法解決,民族教育和文化事業發展也受到了影響,許多老人的眷戀故土之情愈來愈濃。
80年代初,一些哈族群眾提出了重返新疆故鄉的要求。國家對此極為重視,決定青海哈族全部遷回新疆原籍。
1984年6月,原則上按照本人的籍貫進行返遷新疆的安置,青海哈族被遷至北疆的哈巴河、布爾津、阿勒泰、青河、木壘、奇台、烏魯木齊等地。這些地方大部分是新疆哈族同胞的聚居區。
而他們所遷至的地方,往往設立一個新村,有的村就叫「青海村」。
這一批一部分回到了遙遠的阿勒泰老家
一部分去往了新興的北疆城市▼
當年青海哈族整體返遷新疆之後,留在青海的哈族只剩留在西寧、格爾木、德令哈等城市中不願返遷的工作人員,總數為50多人。
因此在1985年5月21日,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正式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持續至今。而阿爾頓曲克中心區也改為郭勒木德鄉,隸屬於格爾木市,今天已升級為鎮,其實它離市區並不遠,就在其西郊,屬於當地「西城區」的一部分。因為地名有點長,當地人往往簡稱其為「郭鎮」或「哈區鄉」。
郭勒木德的所在,就在格爾木旁邊▼
然而,時隔不久,返遷新疆的部分哈族群眾(尤其是木壘地區)因沒有固定草場、不適應祖籍的氣候及生產生活方式等原因,他們又在1985年3、4月開始陸續返回格爾木周邊地區。到80年代末,這些人有117戶518人,但由於沒有戶口、草場、耕地,這些哈族同胞只得在當地以租牧等方式生活了10多年。
面對這種情況,國家在2000年4月正式開展安置返青哈族群眾工作,解決青海哈族長期流浪在格爾木周邊草原的問題。
安置工作還是根據本人意願,他們少部分同意安置到新疆奎屯市開干齊鎮,大部分同意安置到青海海西州大柴旦鎮馬海農場(今大柴旦行政區柴旦鎮馬海村),遷移和搬遷工作於2001年底全部結束。
215國道旁,一個小小的馬海村
(圖片:google map)▼
至今,青海境內的哈族主要集中在馬海村。而馬海也成為該省唯一的哈薩克族村,村裡也有特色的「大柴旦行委馬海哈薩克學校」。這裡地處甘肅敦煌-青海格爾木之間的交通要道,G215國道與柳格高速都在其附近,去年全線通車的敦煌鐵路還在此設有一站。
當年還有一件大事,2001年5月11日,甘肅與青海兩省省界重新調整,終於劃定界線,從黨河南山為界變更為以阿爾金山脈分水嶺-蘇干湖-吐爾根達坂山隘一線為界。這就意味著東遷哈族曾經在青海游牧的一些區域(紅崖子和花海子等),被劃歸入今日還存在大量東遷哈族後裔的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境內。
這或許也是一種對過去的追憶吧。
然而目前的G215國道管理分界並非按照新的省界,
依然還是當金山口
(圖片:杔格)▼
參考文獻:
[1]吳海霞,趙郡丹.遷移與人口:1934年以來的青海哈薩克族人口變遷[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0-78.
[2]董少敬,趙常麗.追鄉:青海哈薩克人的遷移與「故鄉」想像[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3-52.
[3]徐如明,僧格.變遷與調適:青海哈薩克族生產生活八十年[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36-40.
[4]哈曼勒古麗·鐵曼國然提.淺談盛世才時期哈薩克族東遷之原因[D].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3.
[5]龐巧玲,關丙勝.何時成故鄉——遷居新疆的兩個青海哈薩克村落社會適應評價[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2-101.
[6]詹小美,范君.國家認同的文化民生建設政策——基於「青海哈薩克」定居政策的實證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7,5:1-15.
[7]國務院關於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與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行政區域邊界部分地段劃分的批複[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行政區劃),2001,22:47-49.
[8]國務院關於同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更名給青海省人民政府的批複[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85,18:.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劉夙培 / 圖蟲創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