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古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

古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

古代的最高學府叫國子監,也稱為太學。《禮記》中記載,「大學在郊」。這句話是說,大學在國都的郊外。這說明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十分重視教育,有了專門的教育機構。《論語》中記載,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可以稱為賢者的有七十二位。這段介紹,說明了春秋時期的教育規模。漢武帝時期,朝廷設立太學,當時太學中的學生接近三千人。到了西漢末年,王莽新政時期,太學招生突破萬人大關。東漢時期,太學的規模繼續擴張,光武帝劉秀在洛陽重建太學。到了漢桓帝時期,太學招生突破三萬人。通過這些具體的數字,可以想像出當時的教學情況。

到了隋朝,太學改稱為國子監,此後國子監這個名字被沿用下來。到了現代,北京國子監被保留下來,成為文化旅遊勝地。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代忽必烈主政期間,歷經明清兩代,共有近七百年歷史。國子監的大門叫太學門,從太學門進去是一座牌坊,過了牌坊是一座圓頂建築叫辟雍。辟雍原本是周天子設立的太學,自從漢代以後,歷朝歷代延續了周朝的叫法。辟雍的周圍有水池,前門有便橋。國子監的重要典禮都要在此舉行。穿過辟雍,也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建築叫彝倫堂,這是國子監中的大講堂。辟雍和彝倫堂有等級上的差別,比如皇帝巡遊國子監的時候,往往在辟雍召見學生。

從太學門到彝倫堂這條中軸線兩側分別是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等學習教室。從國子監的建築布局就能看出來,皇帝會光臨的地方最為重要,其次是大禮堂,這些建築都是正房。至於學生平常只能在廂房上課,即便是貴為天子門生,也要嚴格遵守封建等級制度。國子監中的學生被劃分為不同等級,分班上課。

學生進入國子監主要學習四書五經,講過考核合格後,還可以學習經史著作。國子監的學生們需要經常面對考核,每次考核成績最好的積一分,成績在平均分以上的積半分,至於其他學生沒有分數。當某一個學生的積分夠八分了,那麼他就可以畢業了。國子監畢業的學生,有兩條出路,他們既可以參加科舉,也可以出任基層官員,比如縣丞之類的小官。

了解了古代的最高學府之後,有一種感覺。還是現代的大學教育更加科學一些。無論是在教學環境還是教學內容上,現代的教育體系更符合人才培養的需求。

拓展閱讀

清代乾隆年間詩壇領袖,才子袁枚

為實現人生理想兩度出塞,唐代邊塞詩人岑參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代表作《晚晴》

《明儒學案》,網友,這是什麼案件?專家,這是一本學術著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培喇說畫 的精彩文章:

宋人格調,元人意韻,朱端繪《煙江遠眺》
他在看什麼,項聖謨繪《遠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