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安住在彌陀大願之海 修行要務,立願為先

安住在彌陀大願之海 修行要務,立願為先

第三講 安住在彌陀大願之海

當我們對念佛法門、對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建立了一定的信心之後,我們就要開始發願。「發」是激發、激活的意思,在我們的內心引發一種能量、指向一個目標。「願」有希求的意思,標顯一個目標,希望達到。那麼在希求的過程當中,伴隨著一種情緒狀態,就是好樂之心。如果在情感上沒有好樂之心,就不會驅動他努力去獲得這個目標。所以發願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要務,立願為先

修行要務,立願為先,願立則道業可成。念佛法門指向的是一個非常超越的目標,是個很生疏的目標,必須把願發得很堅固、很明確,才能真正產生效果。一定要對應阿彌陀佛的大願來發我們的願,四十八大願就是我們發願的參照系,這樣才能夠對應,才能夠感應,才能夠有效果。

從佛法一般的理念來看,三界六道的正報、依報都是與眾生的念頭相關的,換句話來說,我們三界六道輪迴的種種現象都跟這個願力相關。

有這麼幾個公案。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外道叫郁頭藍弗。他在樹林修禪定的時候,被樹林的鳥驚醒,擾動了他的清凈心。轉移到水邊坐禪的時候,又被水裡的魚所驚擾。瞋恨心就起來了,發了一個惡願,說我以後在樹林里把鳥抓住吃掉、入水裡把魚吞掉。他發了這個惡願之後,繼續修禪定,修成了非想非非想定,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待了八萬大劫,天福享盡,禪定消失之後,就真的成了飛狸。這隻飛狸在樹林裡面可以抓住鳥,入到水裡面可以抓魚。你看,一個惡願都產生了它的結果,如果一個稱性的善願那更應該有它的結果了。

《神僧傳》裡面記載一個修行人,修了很長時間沒有消息。有一天他就對著一尊石像,發了一句帶玩笑的願,說今生不能了道,下輩子就做一個威武大臣。果然他修行解決不了生死問題,轉世成了雄赳赳的大將軍。可見一個開玩笑的願都能產生結果,如果由真誠心發的願那就更應該有結果了。

《神僧傳》里還記載了一個公案,有一位法師,博覽經藏,智慧甚深,但是他所到之處非常寂寞,沒有人請他講經,他有時候都懷疑是不是自己對經典理解有錯誤,為什麼無論到哪裡都沒有人請自己講經呢?有一次在寺院里碰到一位老和尚,他就向老和尚請教這個問題,老和尚告訴他:「不是你對經義理解有問題,你沒有聽說過未成佛之前,先要結人緣嗎?是由於你沒有法緣、人緣,所以你的水平再高都沒有人來請你。」他一聽就說 :「那我這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老和尚說 :「不會,你現在有什麼多餘的東西沒有?」他看自己也沒有什麼錢財,身邊多餘了一塊衣料。老和尚說 :「衣料也好,夠了。」他就把衣料賣掉,得了些錢,再買些小米等食物。

老和尚就把他帶到樹林里非常茂密、有很多昆蟲禽獸經常出沒的地方,把小米灑在草地上,代替這個法師發了一個願:讓一切能夠吃到這些食物的眾生,都跟這位法師結上法緣,以後來做他的徒弟。老和尚給他發了這個願後告訴他,這二十年不要去講經了,二十年後再開法筵。這位法師也很聽話,二十年以後,真的有一個機緣,有人請他講經。一開講,來了很多人,大概都是二十歲上下的人。你想他人代為發願都能產生效果,更何況我們自己真心發願。

所以修行要務,立願為先,願立則道業可成。有發願,信就在裡面 ;有信願建立,行持自然就會出來。尤其是念佛法門,它指向的是一個非常超越的目標。如果在世間你不發願,還有世間善惡因果報應對應的原理在產生作用。念佛求往生是個很生疏的目標,必須把這個願發得很堅固、很明確,才能真正產生效果。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念發願文,祖師大德們留下了好幾篇發願文,我們每天都要念,就是來堅固我們的願行。

那麼問題就在於怎麼發願,發出什麼樣的願,這是我們不得不加以討論的。在念佛法門,一定要對應阿彌陀佛的大願來發我們的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就是我們發願的參照系,這樣才能夠對應,才能夠感應,才能夠有效果。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都是救度我們脫離生死苦海往生凈土,這是總的、趨向性的願。

如果不了解這個情況,我念佛不想去極樂世界,我想到天堂去享福,或者我想下一輩子童貞出家再做大法師等等,就跟阿彌陀佛的願不相應了。不相應,阿彌陀佛在我們身上就起不到作用。所以,我們發願之前,一定要對阿彌陀佛大願的緣起以及四十八大願本質內涵有一個比較系統、詳細的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安法師講凈土 的精彩文章:

示洞庭山許門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