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太早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中國式教育最大的悲哀

太早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中國式教育最大的悲哀

《少年說》里有一位叫陳沛然的女孩,她媽媽對她異常嚴格,從小就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哪怕是一些很難的事情。

因此陳沛然很小就可以獨立做很多事情——4歲就能帶小表妹上街玩耍,一年級就可以獨自坐地鐵去購物廣場購物。

她能做到很多同齡人做不到的事情,可她並沒有因此感到自豪。

她對媽媽說:「媽媽,我特別沒有安全感。」

你能想像這句話是從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嘴裡說出來的嗎?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她卻生活在無邊的恐懼中。

可想而知,在面對更大的恐懼時,在她成年以後,她內心會逐漸成長成怎樣的荒原。

面對陳沛然的控訴,她的媽媽堅持說道:「安全感只能靠自己,用愛無法彌補。」

以前不懂心理學的時候,會覺得「安全感是自己給的」這句話特別有道理,現在才明白這句話害了多少人。

中科院侯瑞鶴說過:

「真正的獨立不是訓練得到的,而是孩子在得到敏感、有愛的照顧後,獲得對這個世界基本的信任感,感到被愛的基礎上,自然產生的內在需求。」

當這些孩子還未對世界形成基本的信任,就被強行推向獨立,實際是把孩子往深淵裡推。

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成年以後很容易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他們並不是強大、獨立,而是根本不懂得向外界求助。

因為童年時期第一次向外界求助的時候被拒絕了,被拒絕的恐懼深深的扎在他們的內心,使得他們在後來需要的時候,也不敢向外界求助。

但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單槍匹馬是闖不出什麼名堂來的。現在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作坊都非常強調團隊。而從小被灌輸要獨立,不要依賴別人的孩子,成年以後很難在團隊里相處的很融洽。

且他們在和異性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會讓對方產生很強的疏離,所以過早的讓孩子獨立表面上看是為了孩子上,其實都是父母給孩子的未來埋下的雷。

那為什麼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獨立這麼執著呢?

追根溯源,其實是因為家長自己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很多他們自己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他們希望通過孩子去實現。

很多家長之所以給孩子報那麼多補習班,不是因為想讓孩子變優秀,而是他們見不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早早的把孩子推向獨立的世界,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而在這類家長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會有以下特徵:

一、渴望愛又恐懼愛

他們渴望和他人建立情感聯結,他們希望獲得一份安穩的關係,卻總是在面對感情的時候迷失、痛苦。就像《阿飛正傳》里的阿飛,他有多渴望被愛,即就有多害怕去獲取。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析理論來看,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和他人建立起深度的情感,感受愛與被愛。

但從被迫獨立的孩子,一旦進入親密關係,童年的恐懼就會再次襲來,導致他們在建立情感的表現總是很糟糕。

二、抑鬱的風險

從小被迫獨立的孩子,內心很有很強烈的缺失感。這會導致他們總是羨慕別人的美好,而放大自己的缺失和不足。

將自己置於無邊的黑暗中,身心長期處於低氣壓,情緒低落,這些都有可能導致抑鬱症。

三、陷入虛無

因為情感對任何人都沒有依賴,就像一隻鳥兒沒有腳,他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每天這個看著這個世界的燈紅酒綠,感覺什麼都和自己沒有關係,沒有什麼是屬於自己的,自己也不屬於這個世界。於是陷入無盡的虛無。

相對過早讓孩子獨立,另一個極端就是包辦一切。

這類家長的思路大概是,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其他什麼都不用干。

持這類觀點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真的就是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近些年總有新聞曝出,有的孩子上大學還要母親陪讀。

這兩類家長有一個共同的點,他們看不見孩子的存在,或者不願意看見孩子的存在,孩子就是這樣在他們的手底下,一天天變平庸的。

古人云,物極必反。任何事情都要學會適可而止,給孩子一個悠哉的童年,讓他按照大自然賦予的時間規律去成長,他才能開出最美麗的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 Esposito A., Esposito A.M., Vinciarelli A., Hoffmann R., Müller V.C. (eds) Cognitive Behavioural System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74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受歡迎的人都有哪些特徵?三個方面辨析你的人緣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