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製裁大棒揮向中芯國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BT財經
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打壓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全力封殺華為之餘,又將黑手伸向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中芯國際(SMIC)。
9月25日,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安全局(BIS)發出公函,以中芯國際的民用晶元存在被用于軍事的風險為由,將它列入「出口管制」的觀察名單,美國商務部要求美國企業需要獲得許可證才能向中芯國際出售特定產品。
這令中芯國際成為繼華為公司之後,最新一家被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貿易限制的中國頂尖科技企業。
中芯國際10月4日在港交所公告中承認,其部分供應商收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進一步限制,公司正在評估該出口限制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同時中芯再次強調只為民用和商用的終端用戶提供產品及服務,和軍方毫無關係,也不會生產任何用于軍事需求的產品,公司一直堅持合規經營,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
儘管如此,各界普遍認為,中國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的努力,將不可避免再遭打擊。
出口限制拖慢研發和產能
目前中芯第一大客戶是華為(中芯生產的1/5的晶元都提供給華為),其次是美國高通(為中芯帶來約10%的營收),第三大客戶為美國博通,這三大客戶同時也是中芯的電源管理晶元產能的主要投產廠商。
特別是高通最新一代5G智能手機的電源管理晶元,年需求量約達一百五十萬片的八吋晶圓,其中台積電(TSMC)拿到六成訂單,中芯佔四成。
更重要的是,中芯擔負著為國內設計公司提供產能的重任,以及支持國產設備材料驗證的使命——它供應了18%的國產晶元,沒有任何其它一個企業像中芯這樣在實現晶元國產化方面佔有如此多的分量。
從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來說,中芯雖然是國內水平最高的晶元代工企業,但它的產品與行業領軍企業台積電還相距甚遠。
製程方面,台積電已經實現5納米量產並在開發3納米,中芯國際目前為14納米,台積電要領先中芯國際至少2代;至於市場份額,行業研究機構TrendForce的數據顯示,最近一個季度台積電在全球晶圓市場份額約為54%,中芯國際為4.5%,兩者差距顯著。2020年上半年營收規模只有台積電的十分之一,凈利潤則僅有台積電的3%。
▲中芯國際的技術進程
對上游材料及製造設備方面,中芯也高度依賴美國、日本、韓國、荷蘭的供應商,包括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泛林集團(LAM Research)、科磊(KLA-Tencor)等美國生產商,以及荷蘭艾斯摩爾(ASML)、日本的東京威力科創。
2018年,中芯國際從ASML購買了一台尖端的極紫外(EUV)光刻機,但這台價值1.5億美元的設備目前仍未發貨,原因就是ASML受到了來自美國政府的壓力,而該公司又是製造高端邏輯晶元所需的先進機器的全球唯一製造商。
有分析認為,未來中芯一旦被實施出口管制,雖然公司不至於停擺,但它向海外購買設備材料可能遇到阻礙,與美國客戶、部分國際客戶的合作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延緩先進位程的研發和產能擴充。而美方限制中芯國際關鍵供應的舉措,也不可避免會進一步威脅中國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大舉囤貨求生
人們注意到,這次中芯是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關注的名單,並沒有被列入「實體名單」,這兩者是有區別的。
被列入「出口管制」,中芯的美國供應商在給供貨時,需依照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申請特殊許可證。如果中芯「軍涉」嫌疑被確認,軍控清單里的項目就需要特別許可證。雖然手續麻煩許多,但遠不及被列入「實體名單」嚴重,那種情況就很難獲得任何出口許可。
9月初,美國政府曾考慮是否將中芯國際列入貿易限制的「實體名單」,這個「黑名單」上已經有包括華為、中興、海康威視等275家中企。儘管美國商務部目前還沒有正式公布制裁決定,但部分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宣稱已經收到管制出口的通知,實際上也顯示這項制裁案已在逐漸地進行中。
而中芯國際對美國的制裁併非沒有預案。
據知情人說,早在今年年初,產業界警覺到美國可能進一步限制華為的非美國供應商使用美國技術,中芯也非常高度戒備美國可能施加的制裁,並開始囤積生產設備和關鍵替換零件,以確保萬一受到限制措施時業務能繼續運作。中芯今年的資本支出也創下歷史新高——從去年的31億美元大幅提高至67億美元。
消息人士表示,中芯從美國、歐洲和日本供應商採購的產品數量已經超過今年的實際需求,包括蝕刻、光刻、晶圓清洗、測試等重要製程機器設備,以及超過一年份的損耗零件;中芯甚至正和其他中國晶片製造商合作,建立此類零件的共用儲備,並建立一個「中央倉庫」來儲存這些產品。
兩地股價價差仍將高位
中芯國際很早就在香港上市,但股價長期在每股10港元以下。隨著中美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中芯國際作為最先進的本土晶元代工企業,在保障晶元供應安全方面被寄予了厚望,因此今年7月公司登陸A股科創板前,股價曾快速暴漲至最高44.8港元。
然而在那之後,隨著市場擔憂情緒在不斷上升,進入9月,資本市場對該公司的預期大幅降溫,H股股價較年內高點已經腰斬,A股則蒸發掉2000億元人民幣。
在美國禁令消息傳出後,9月28日中芯國際在滬、港兩地的股價都大幅下跌,其中在香港的股價一度下跌近8%,跌至5月29日以來的最低水平,科創板股價也一度下跌6.6%。
10月5日確認遭美國出口限制後,中芯國際港股已經跌至18港元以下,而科創板股價經過2個月調整後目前也降至50元人民幣左右,A股股價仍明顯高於港股,顯示估值偏高。
美國的出口限制實施後,肯定會損害中芯國際的技術和市場前景,如果美國最終把中芯國際列入「實體名單」,它追趕台積電的難度將變得更大,股價波動將更加激烈。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目前國內半導體投資有過熱之嫌(還有種說法是未來5年整個產業的投資額近10萬億人民幣),而且包括中芯國際、長電、納思達在內的晶元製造、IC設計企業都獲得國家大基金的資金支持,因此短期內中芯國際的科創板股價未必繼續走低,這隻股票港股A股之間的差價仍會很大。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