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加碼開放的中國,除了龐大市場還有更多理由
「基於第二屆進博會的成功,我們今年進一步擴大了參展規模,總面積達到6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一個500平方米的醫藥館主展區,以及公共衛生抗疫專區的100平方米展台。」
近日,跨國葯企勃林格殷格翰(BI)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齊飛(Felix Gutsch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是BI進入中國的25周年,全球也正處於新冠疫情下,因此參展第三屆進博會對BI顯得尤為意義重大——進博會不僅代表著重要機遇,是一個大型展示舞台,同時更是一個各方交流與對話的平台。
最新發布的半年報顯示,BI今年1~6月凈銷售額97億歐元,排除匯率因素的影響,凈銷售額同比增長4.4%。作為其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大中華區則在上半年實現了凈銷售額同比增長26%的成績。
「我們是一家全球運營的企業,我們非常看好和歡迎開放的市場。中國最新的政策對(跨國)企業來說釋放出很好的信號,所以我們也會繼續在中國投資。」高齊飛說。
BI持續加碼投資中國,是中國近年來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時期,我國推進經貿強國建設,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加快形成,中國商品、中國投資、中國服務的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
商務部部長鐘山9月29日在《人民日報》刊文《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稱,「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必須全面提高開放水平,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多作貢獻。
國際要素資源「引力場」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9月22日發布的《2020貿易和發展報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完全控制的背景下,世界經濟面臨深度衰退,實現V型復甦的概率不大。報告稱,今年全球貿易規模預計將縮水1/5,外國直接投資可能下降40%。
在全球跨境投資持續低迷背景下,今年1~8月,我國利用外資逆勢增長:全國實際使用外資619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摺合890億美元,同比下降0.3%;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8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4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7%(摺合120.3億美元,同比增長15%)。
以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市為例,今年以來,利用外資也是逆勢再增長,今年一季度增長4.5%,二季度增長6.2%,7-8月增長7.3%,成為經濟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同時,上海的總部經濟加速再擴容,今年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4家、外資研發中心12家,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累計達754家、473家。
「十三五」時期,我們推動實施了一系列對外開放新舉措,特別是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
一系列對外開放新舉措,還包括加快建設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進搏會等對外開放新平台等。
在第二屆進博會上,BI和一家採購商簽訂了總額為2億元人民幣的藥品採購意向,多個創新藥品還在進博會後實現了在華獲批的進一步「提速」。「BI將緊緊抓住進博會帶來的機遇以及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繼續加大在華投資和發展。目前我們確認未來五年將增資近4.51億歐元。」高齊飛說。
鐘山在上文中也表示,我國營商環境國際排名不斷提升,尤其是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戰略成果,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對國際要素資源形成巨大「引力場」。
從外資數據來看,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2017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2016~2019年吸收外資合計達5496億美元。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2016~2019年,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年均增長23.9%,2019年佔比達27.7%,比2015年提高15.5個百分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資企業研發投入佔比約為1/5。
京東數科研究院院長沈建光表示,從今年外資逆勢流入的情況可以看出,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工業體系、完備的基礎設施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在全球範圍內獨具吸引力。這其實為避免大規模產業外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中國爭取更多跨國企業投資提供了土壤。
沈建光認為,展望未來,持續加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減少外資限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等仍然至關重要,不僅有助於吸引投資、贏得更多跨國企業的合作,為應對逆全球化爭取更廣泛的支持,亦有助於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為了更好地抓住中國市場的發展機遇,2018年初,BI啟動了「中國納入」(China IN)項目,把中國患者納入到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中來,以加快新葯在中國的研發上市。
2019年年底,「中國納入」升級為「中國關鍵」(China Key),由此,BI所有全球新葯的一期到三期臨床研究項目都將把中國患者納入其中。BI也成為第一個將中國全面納入全球早期臨床開發項目的跨國葯企。
「中國是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臨床研究基地。在人用藥品領域,我們預計未來10年有71個新產品或新適應症將有潛力在華獲批。」高齊飛說。
中國創新為全球
吸引BI在中國加碼投資的,除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還有中國快速提升的創新實力。
今年以來,BI在中國的投資布局更多聚焦於創新:3月,宣布將數字創新實驗室BI X的海外首個分支機構設在上海,以充分利用中國在數字領域的創新技術和人才,加速開發治療手段;7月2日,正式啟動了中國外部創新合作中心,採用跨國葯企中的首個「三合一」業務模式——集學術合作(跨邊界研究)、業務拓展及許可、風險投資於一體。
其中跨邊界研究主要是探索新興科學、適應症和技術,業務拓展及許可則是通過授權許可交易,將與BI研發策略相契合的創新項目引入至BI全球研發管線。
值得關注的是,BI風險投資基金也首次將中國納入投資範圍。該基金是BI的戰略投資基金,成立於2010年,規模3億歐元,主要是以股權投資的方式投資早期創新療法以及數字健康項目。
高齊飛表示,中國的創新環境在過去幾年有非常大的變化,尤其是醫藥和數字化領域方面,扮演著全球推動者的角色。在醫藥領域,無論是小分子還是大分子領域都發展得非常快。一個體現就是,創新藥物維加特(尼達尼布)今年6月在中國獲批了新的適應症——治療系統性硬化病相關間質性肺病。這是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國的首次全球同步遞交,與歐盟獲批僅相距1.5個月。
這種創新環境的改變,一方面推動全球創新葯中國同步,一方面也推動中國創新更多服務於全球。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根植中國,服務中國』(In China For China),更希望能夠『根植中國,服務全球』(In China For Global)。」高齊飛說。
高齊飛表示,在中國要成立外部創新中心,將著重於在人用藥品方面為全球尋找一些新的機會。他同時表示,在未來三到五年,會看到在中國會有更多的創新成果能夠服務於全球的醫藥行業。
「目前我們開足馬力支持外部創新合作中心的工作,在中國已經有5個新的合作正在洽談中。」高齊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