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你整天忙於做實驗,什麼時間用來思考呢?」

「你整天忙於做實驗,什麼時間用來思考呢?」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綜合整理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化學獎篇

1

套著馬車送牛奶的「牧場化學家」: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因在化學動力學和化學熱力學研究領域的貢獻而榮膺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首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深冬清晨,德國柏林郊區的斯提立茲大街上,一輛馬車疾駛而過。趕馬車的人50來歲,在自己的牧場養了許多奶牛,多年來一直為這一帶的居民送鮮牛奶,風雨無阻,準時不誤,人們早已熟悉了這位送奶人。

但有一天早上,當他們打開當天的報紙時,一行引人注目的文字映入眼帘:「范托夫榮獲首屆諾貝爾化學獎!」整個版面刊登了一位女畫家給送奶工畫的素描像。就這樣,送奶工范托夫和化學家范托夫在人們心中合二為一,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牧場化學家」——因為當時從事化學研究的人,還要兼職其他工作才能夠維持生活,所以,范托夫才做送奶工。

儘管范托夫每天早上的任務就是給附近的居民送牛奶,但他心裡惦記的,永遠是他的實驗!早在上中學時,他就對變幻無窮的化學實驗感興趣,他常常設法從父母那裡要錢購買各種儀器來從事自己的「小實驗」。長大後,他把化學當成自己理想的棲居地,長途跋涉,拜師學藝,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奔波。正因為他不懈追求,諾貝爾獎最終才會青睞於他。

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范托夫仍舊一邊埋頭科研,一邊兼職經營農場,每天清晨仍和以往一樣為人們送鮮奶。

點評:

《荀子》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范托夫排除萬難、勇攀高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2

「榮譽就像玩具」:鐳的「母親」瑪麗·居里

(因發現元素釙和鐳榮膺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

1903年,瑪麗·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瑪麗·居里(居里夫人)是歷史上第一個兩次獲諾貝爾獎的人,其一生獲獎無數,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者榮譽上盡情享受,但她淡泊名利,以獻身科學為榮。

發明元素鈾後,她和丈夫主動放棄申請專利——拋棄了一大筆財富。一戰爆發後,她把諾貝爾獎獎金無償捐獻出來,獎章則送給女兒當玩具。

有一次,朋友來做客,發現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玩一枚獎章,忙問:「夫人,你應該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協會頒發的金質獎章是多麼高的榮譽,怎麼能把它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說:「我是想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點評:

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居里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裡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諸葛亮也有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正是因為居里夫人不為名利所累,所以,才能心無旁騖地攀登科學的一座座高峰。

3

「你什麼時間思考呢?」:歐內斯特·盧瑟福

(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而榮膺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的父親是一位特別喜歡思考的農民,他也鼓勵盧瑟福動腦筋思考問題,在父親的不斷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盧瑟福也養成了愛動腦的好習慣。

一天深夜,盧瑟福像平常一樣去實驗室巡查,他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做實驗,就問:「你上午在幹什麼?」

學生回答:「做實驗。」

「下午呢?」

學生又答:「做實驗。」

盧瑟福不由得提高了聲調:「那麼晚上呢?」

學生回答:「也是在做實驗。」

學生滿以為自己的回答能得到老師的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嚴厲地批評道:「你整天忙於做實驗,那麼什麼時間思考呢?」

點評: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一個人的靈魂所在,不管在學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要成為一個熱愛思考、積極思考的人,這樣才能更上一層樓。

4

失敗的體育運動員:弗里茨·普雷格爾

(因發明了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微量分析的方法而榮膺1923年諾貝爾化學獎)

普雷格爾上小學時成績平平,唯一的愛好就是體育運動,他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名體育運動員。他平時學習不積極,臨近期末或升級考試時,同學們都在教室里加緊溫習功課,他仍然在操場上玩球,不到汗流浹背決不罷休,因此,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好。

15歲時,他考入體育學校專攻體育,3年後畢業。隨後,他連接兩次參加全國運動會,結果卻名落孫山,他的運動員之夢也因此徹底破滅。但他並未一蹶不振,而是果斷決定,從頭學起,走出一條新路。

隨後,經過一年發奮苦讀,他考上大學開始攻讀醫科。在往後的歲月後,他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學習,並最終發明了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微量分析的方法。儘管普瑞格專門學過體育,但由於他後來夜以繼日地工作,導致體質逐漸下降,61歲就離開了人世。

點評:

俗話說:好飯不怕晚,良緣不怕遲!普雷格爾的科研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起步也晚,但他認定了一個方向,就靠著頑強的意志,努力拚搏,以學無止境的精神不斷鑽研,最終取得了成功。

5

「答案至少要求到小數點後面第三位」:理查德·席格蒙迪

(因在膠體化學領域的卓越貢獻以及發明超顯微鏡而榮膺1925年諾貝爾化學獎)

席格蒙迪有一對非常敏銳的淺藍色眼睛,但聽覺卻特別差。如果人們說話的聲音不夠高,他就可能完全聽不見。這是他生理上的一大缺陷,但對他卻有獨特的益處。每當他用心沉思時,即便人們在他旁邊高聲說笑,他也置若罔聞,這也使他養成了認真的習慣。

他從小就特別認真,從不馬虎了事,衣服上哪怕有一點小污漬,他都不會放過,非脫下來洗掉不可,在學習上更是認真刻苦。據席格蒙迪的學生們說,在他的話語里,從來沒有用過「大概」這一類字眼,他不說模稜兩可的話,也從不做似是而非的表示,他認為科學研究就應該是就是,非就非。

他常告誡後輩:「在科學裡沒有差不多,我希望你們無論做什麼實驗,答案至少要求到小數點後面的第三位數。」

點評:

歐洲有諺語所云:認真是成功的秘決,粗心是失敗的伴侶。一個能讓認真成為一種工作習慣的人,幹事創業必定也能事舉功成。

6

17歲失去左臂的化學家:詹姆斯·巴徹勒·薩姆納

(由於發現了酶可以結晶而榮膺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7歲那年,薩姆納因打獵發生意外,失去了左臂。

從此,他開始嘗試用右手去做每一件事,他堅持打網球,滑雪溜冰,進行各種耐力訓練,以磨練意志,增強身體素質,最後以堅強的意志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的學業。

畢業後,薩姆納申請成為康奈爾大學生物化學教授奧托·福林的學生,當獨臂薩姆納出現在福林面前時,福林特別驚訝。眼前這位年輕人儘管有理想有學識,但少了一條胳膊,想在化學方面有所成就,困難太大。因此,他婉轉地表示:「我想,你還是改學法律吧,因為......」

但薩姆納毫無退意,他斬釘截鐵地對福林表示:「不,我一定要攻讀生物化學,我主意已定,福林教授,請答應我的請求,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福林最終留下了薩姆納,薩姆納也的確沒有讓福林失望,在酶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點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誰的一生又沒有受過刻骨銘心的意外打擊呢?《神鵰俠侶》中楊過因為失去右臂而苦練玄鐵重劍,功力大增,成一代大俠。薩納姆也在失去自己的左臂後,將大部分精力集中於自己熱愛的化學專業,終成一代大師。

7

因偏科曾被麻省理工學院開除的「現代有機合成之父」: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因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貢獻而榮膺1965年諾貝爾化學獎)

1933年,16歲的伍德沃德考入麻省理工學院(MIT)。由於他實在太愛化學,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化學,以至於1年後,除了化學,其他科目都掛了科。學校也二話不說,就把伍德沃德開除了。但這可急壞了MIT化學系的各位大佬們——伍德沃德可是他們見過最有化學天賦的學生!於是,這些大佬給校長寫了一封聯名信,希望能留下這個天賦異稟的學生。

第二年,18歲的伍德沃德重新回到了MIT的校園,從此他的化學人生彷彿開了掛一般:一年後獲學士學位;20歲獲得博士學位——普通人要讀6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學位,他1年就拿到了。博士畢業後,伍德沃德前往哈佛大學執教。於是,哈佛大學出現了這樣神奇的一幕:一位20歲的講師在講台上給22、23歲的學生們上課!

伍德沃德在化學科研之路上一路狂奔!1945-1947年間,伍德沃德合成了奎寧、膽固醇、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的松和利血平、葉綠素、羊毛甾醇、維生素B等......他彷彿施魔法一般:一大堆之前只能從天然物質中提取的化合物在他的實驗室里誕生。。。

1965年,陪跑了131次——獲得過131次諾貝爾獎提名的伍德沃德終於因為在合成化學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摘得當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

點評:

梁啟超在《讀書分月課程》中指出: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也。在伍德沃德身上,我們看到了專註的巨大力量。伍德沃德從小即醉心於化學,上小學、中學就已經開始自學化學,即便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都沒有停止繼續攀登的腳步,經過近千個複雜的有機合成實驗、11年時間,他和同事最終合成出維生素B12,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化學事業。

8

外國版「鑿壁借光」:赫伯特·查爾斯·布朗

(因在有機合成中引入硼和磷而榮膺1979年諾貝爾化學)

布朗小時候跟著家人在美國芝加哥的貧民區定居,生活極為貧困,但他學習特別刻苦。

布朗家裡很窮,晚上一般不開燈,他常常因為晚上沒燈無法學習而苦惱,他覺得晚飯後到睡覺之前這段寶貴時間不學習太浪費了。有一天晚上,布朗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不能入睡。無意中他看從窗口向外張望,遠處的一盞路燈讓他茅塞頓開:有了,我可以在那張路燈下看書。從此,布朗每天晚上都要坐在那盞路燈下學習看書。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屋漏偏逢連夜雨!布朗14歲那年,父親因勞累過度離開人世,為了養家糊口,布朗不得不中途輟學,邊工作邊學習。生活的艱難困苦並沒有打敗他,相反,他戰勝了重重困難,不斷努力,並最終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台。在逆境中摸爬滾打多年,布朗一直對這段艱苦的經歷念念不忘,他十分珍惜這筆精神財富。

點評:

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布朗的故事令人振奮,催人奮進。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生活之路和和科研之路從來並非坦途,需要我們堅守本心,不斷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才能享受香甜的果實。

9

「平庸」的學生:弗雷德里克·桑格

(1958年和198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唯一兩次摘得諾貝爾化學獎桂冠的人)

在劍橋大學讀書期間,桑格因為熱愛生物學,所以,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在生物學方面,這使他的生物學知識遠遠超出同學。但生物學當時並不是劍橋大學的考核科目,所以,桑格這個特殊的愛好對他的成績沒有什麼正面作用,導致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平庸」。再加上桑格性格內向,在學校里很少引起同學和老師們的注意。桑格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時,甚至連教授的頭銜都沒有,人才輩出的劍橋大學甚至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名字。

但桑格並不以為意,他甘於這樣的平淡無奇,在獲得諾貝爾獎後,他推辭了伴隨諾貝爾獎而來的一系列行政職務和任命,更加熱情地投身於化學研究之中,最終在22年後,「梅開二度」,再次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

點評:

愛迪生曾經說過:熱情是能量,沒有熱情,任何偉大的事情都不能完成。對生物學懷抱的巨大熱情,讓桑格甘於寂寞,甘於「平庸」,最終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10

「於細微處見知著」:凱利·穆利斯

(因發明高效複製 DNA片段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而榮膺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

「如果你的研究能力一般,那麼,改革本領域中大家習以為常的技術,也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穆利斯的一生正是這句話的忠實寫照。

穆利斯因開發出簡易的DNA擴增法而榮膺諾貝爾獎。其實,在他之前幾十年,霍拉納教授就開發出了使DNA擴增的方法,這一領域的研究人員基本上用的都是霍拉納的方法,大家對這一方法習以為常,也沒人想過去改進。而穆利斯因為業務需要,「於細微處見知著」,潛心研究,提出了更簡便的DNA擴增法,擴大了這一方法的用途,並因此榮膺諾貝爾化學獎。

點評:

朋友們可以多多留心身邊的事物,開動腦筋,改革一下日常所用的技術或者方法,說不定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呢。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琦琪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嚴防!新增確診16例,均為境外輸入
研究發現火星上有多個地下湖泊證據;NASA發布深空超新星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