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人品是可以培養的嗎?

人品是可以培養的嗎?

人品和智慧

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

我相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美德即智慧。」一個人如果經常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對於世俗的利益就一定會比較超脫,不太可能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說到底,道德敗壞是一種蒙昧。當然,這與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識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假、惡、丑從何而來?人為何會虛偽、兇惡、醜陋?我只找到一個答案:因為貪慾。人為何會有貪慾?佛教對此有一個很正確的解答:因為「無明」。通俗地說,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缺乏透徹的認識。所以,真正決定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把道德淪喪的原因歸結為意識形態的失控,試圖通過強化意識形態來整飭世風人心,這種做法至少是膚淺的。

意識形態和人生智慧是兩回事,前者屬於頭腦,後者屬於心靈。人與人之間能否默契,並不取決於意識形態的認同,而是取決於人生智慧的相通。

一個人的道德素質也是更多地取決於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所以,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集團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社會愈文明,意識形態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愈真實、自然。

在一個人人逐利的社會上,人際關係必然複雜。如果大家都能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多多地關注自己生命和靈魂的需要,約束物質的貪慾,人際關係一定會單純得多,這個世界也會美好得多。

由此可見,一個人有正確的人生觀,本身就是對社會的改善做了貢獻。你也許做不了更多,但這是你至少可以做的。你也許能做得更多,但這是你至少必須做的。

知識是工具,無所謂善惡。知識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美德與知識的關係不大。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德行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而是單憑修養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還是功利的和偽善的。

在評價人時,才能與人品是最常用的兩個標準。兩者當然是可以分開的,但是在最深的層次上,它們是否相通?譬如說,可不可以說,大才也是德,大德也是才,天才和聖徒是同一種神性的顯現?又譬如說,無才之德是否必定偽善,因而亦即無德,無德之才是否必定淺薄,因而亦即非才?當然,這種說法已經蘊含了對才與德的重新解釋,我傾向於把兩者看作慧的不同表現形式。

人品和才分不可截然分開。人品不僅有好壞優劣之分,而且有高低寬窄之分,後者與才分有關。才分大致規定了一個人為善為惡的風格和容量。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

人品不但有好壞之別,也有寬窄深淺之別。好壞是質,寬窄深淺未必只是量。古人稱卑劣者為「小人」「斗筲之徒」是很有道理的,多少惡行都是出於淺薄的天性和狹小的器量。

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計較。

我聽到一場辯論:挑選一個人才,人品和才智哪一個更重要?雙方各執一端,而有一個論據是相同的。一方說,人品重要,因為才智是可以培養的,人品卻難改變。另一方說,才智重要,因為人品是可以培養的,才智卻難改變。

其實,人品和才智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有大的改變都很難。

人是會由蠢而壞的。傻瓜被惹怒,跳得比聰明人更高。

人生與道德、做人與處世、精神追求與社會關切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如果要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倫理學無疑最具備此種資格。倫理學的內容應該拓寬,把人生哲學的基本原理也包括進去,不能只局限於道德學說。

周國平老師視頻號更新啦~

本期的主題是:你應該交什麼樣的朋友?

大家快去關注評論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杜威: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林語堂:你不能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