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往往是從放棄做「好人」開始

心理學家: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往往是從放棄做「好人」開始

社會心理學家丘格(Chugh)在演講《如何放棄做一個「好人」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中提到,很多「好人」都對自己沒有定義,是活在了別人的標準中,這樣會妨礙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做好人是非常正確的選擇,但是我們要成為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而不是別人眼中的「好人」,只有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才能得到成長,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好人」標籤會局限你自己

什麼是「好人」標籤?

所謂「好人」標籤就是用別人對「好人」的標準將自己局限起來,永遠做別人眼中的好人,但是只要你頂著好人的標籤,你就會為了這個標籤一直局限你自己。

頂著「好人」標籤,你就一直在為別人而活,活成別人眼中的「好人」,這樣的你會非常累,最終也許會精神崩潰。

「好人」標籤使你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無法去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只能做著「好人」應該做的事情。

由於頂著「好人」標籤,別人都認為你是一個好人,就應該做好人應該做的事情,例如幫助他人、謙讓他人、為他人著想,即使是觸及到自己的利益也要先為他人著想,這才是一個「好人」應該做的。

但是這種毫無底線的善良將自己局限了,限制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自己無法成為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地方,有可能我們沒有主動的將自己局限於「好人」標準中,但是周圍的人都認為我們是「好人」,隨著他們的影響,我們就會不自覺的將自己限制於「好人」標準中。

「好人」就應該事事忍讓、不能反駁嗎?

事實證明,「好人」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思想,想要擺脫被局限的現狀就要勇於發現自我優點和缺點,從而進步,而不是將自己束縛在「好人」標準之中,這樣是得不到成長的。

你的成長,從放棄做「好人」開始

這裡的放棄做「好人」是指擺脫「好人」標準,並不是讓大家不做好事,去做一個壞人。

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愛默生(Emerson)曾說過:「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等於零。」

我們要善良,我們要保持善良,但卻不能被善良所局限,讓我們的善良長出鋒芒不僅可以不被「好人」標準所局限,還能夠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電視劇《都挺好》中姚晨飾演的蘇明玉就是善良但身上有鋒芒的人,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母親從小就不喜歡她,父親很懦弱,她長期受到父母和哥哥們的壓迫,最終高中畢業就離開家獨自打拚。

她在家裡時,一直扮演的都是那個「好人」角色,雖然她不願意,但事實證明,不論是什麼事情,她的哥哥們都優先於她,她從小就是那個退讓的人,心裡不滿卻又無力反抗。

當她母親去世後她回到了家,沒有流一滴眼淚,大家都覺得她冷血,但事實卻不是這樣,雖然嘴上說著自己和這個家沒有關係。

但是每當家裡出現難關時她總是會出現並及時解決問題,偷偷給哥哥們介紹工作、偷偷買下家裡的老房子等等。

女主角蘇明玉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她向我們證明了善良的人也可以有鋒芒。人生在世,都是第一次做人,沒有人就應該總是妥協別人,善良的人也不應該被此所欺負。

想要得到成長就要從放棄「好人」開始。善良不代表軟弱,不代表事事謙讓,更不代表毫無原則的幫助。

真正的善良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一味善良而將自己局限,就會得不到成長。

善良的「好人」從來都不會去傷害別人,但並不代表他們就應該被傷害。

所以一味的做「老好人」會讓自己經常受到傷害,想要得到成長,就要從放棄「好人」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人際交往心理學:任何人請你去他們家吃飯,都別空著手
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因為一種危險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