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越是追求頭腦的快樂就越會抑鬱,你最需要的只是「覺醒」

心理學:越是追求頭腦的快樂就越會抑鬱,你最需要的只是「覺醒」

抑鬱的是內心,而追求快樂的是大腦,有沒有感覺到其中的矛盾之處?為什麼大腦的快樂無法解決內心的抑鬱呢?人需要覺醒的到底是哪一部分呢?

這是一個心腦和心身的問題。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主要臨床特徵為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

抑鬱症癥狀與其字面意思不同,情緒變化可以是悶悶不樂再到悲痛欲絕,甚至悲觀厭世,或有自殺企圖或行為;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發;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癥狀,而這些癥狀與精神病性癥狀相同。

當抑鬱症患者發作時,通常會持續至少2周以上,而長者有可能長達數年。

多數病例中,存在反覆發作傾向,而且每次發作,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緩解,少部分可能有殘留癥狀或隨著時間的改變轉變為慢性癥候。

顯然,如果你認真觀察過抑鬱症患者,你會覺得他們非常奇怪:通常以陽光燦爛的形象示人,讓你難以想像在無人之時,他/她反而十分悲傷、歇斯底里、完全像個瘋子。

這種心境上的大起大落與翻轉,讓很多人誤以為自己只是情緒上的變化,卻不曾想就是病症本身。

因而當人在情緒低落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想去找些樂子,讓自己緊繃的大腦放鬆一下,轉換一下注意力,且以為這樣就能解決心理上的問題。

事實上,的確似乎解決了,因為只要當人走出熟悉的環境,離開刺激他/她做出錯誤反應和想法的環境之後,注意力就會被重新啟動刷新,就能關注到在熟悉環境內無法關注到的細節和場景。

而正是這種轉化,令人以為心理上的問題已經得到舒緩和解決。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心理上的心境低落實際上與大腦區域的病變有著明顯關聯,當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海馬區、杏仁核出現損傷時,抑鬱症發生的可能性將極大提高。

而這種生理性的病變,並不能因為人所處的外界環境的轉變而轉變,很多抑鬱症患者雖然在新場景中努力追求對大腦的刺激,以尋求顱內快感。

但他們的內心是空洞而無助的,當顱內快感越強烈,內心的快樂就越缺少,這一點對於抑鬱症患者而言尤為明顯。

這是因為,腦這種器官就是身體的中樞中央處理器,當身體接受到外界刺激,並將刺激傳回到大腦後,大腦經過分析指使人們形成為動作軌跡。

整個過程不過是人體相關係統的一次常規整合,就好比一部有線電話,雖然連接電話和插座的線某處有一點缺口似乎會斷掉,但並不影響電話的正常使用,大腦也是如此——雖然有所損害,但部分可用功能完整,並不影響它的日常功能。

這也就是為什麼,越快樂越空虛越抑鬱的生理基礎原因。

那麼,抑鬱症患者想要更改現狀,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自我覺醒。

人生有三種覺醒,分別是生命覺醒、自我覺醒、靈魂覺醒。

自我是從本我中衍生出來的,它是對本我和超我的居中調節,是三個「我」中起到行政管理作用的樞紐。

通常情況下,自我是符合社會各個規範的,自我從小來自父母和家庭的內化管教,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行為和思考方式,長大後則以此為行為及心理模板,努力去適應社會中的各種變化,以期符合社會對個體的預期。

但這還不是自我覺醒,我們所說的覺醒,是從一種社會心理狀態,變身為自我審視,在內心自我認知的狀態。

只有這種過程和狀態,才可能全面的思考清楚自己是怎麼一回事,別人是怎麼一回事,在這種辨認過程中,更加清晰自己的定位和社會角色,更加了解和理解他人,以及更了解這個看似紛繁蕪雜的世界。

也只有經歷過這種過程,人才能真正看透許多事,不去糾結許多事,並能以相當樂觀理性的態度去面對今後的人生。

而對於抑鬱者而言,內在的自我覺醒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當抑鬱癥狀來襲時,如果沒有強大的意志力去與這種周期性的病變做鬥爭,力圖回到日常客觀世界的努力的話,就會一直深陷病症之中。

抑鬱症患者確診後,一定要詳細關注自己的心理起伏規律並記錄在案。在發作之前,對自己進行理性的分析,儘可能的排除外在刺激和干擾。

最好是讓自己進入一種冥想和沉思狀態,在身心放鬆舒適的情況下,與自己的心靈展開對話,將可說不可說的所有內容和語言都在冥想過程中釋放出來。

這樣之後,心理上獲得寧靜和舒緩,將直接影響腦部指令的回傳質量,從而有效的阻止病症爆發,讓癥狀得以緩解和減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ral brain scienc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不管是什麼關係,只要有人向你借錢,千萬拒絕」?
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心理學家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