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超級迷你的小蜜蜂飛機,一個人抱著就走,只能趴著駕駛

超級迷你的小蜜蜂飛機,一個人抱著就走,只能趴著駕駛

一戰過後,人類對飛機的研發基本上朝著飛得更高、更遠的方向發展,飛機被越造越大,負載能力也越來越強。不過在這股浪潮中,微型飛機也沒有徹底消失,至少在30年代還曾有人研究,不過要說到真正的微型有人駕駛飛機,應當是美國在40年代後期研製的小蜜蜂飛機。

美國設計師肯·科沃德在二戰後計劃研製世界上最輕的有人駕駛飛機,為此他找來了幾位有關方面的專家,其中包括在二戰期間擔任過多種原型戰機試飛員的比爾·查納。

查納不僅是一名優秀的試飛員,他本身也曾製作過不少的航空模型,在微型飛機方面比較有經驗,事實上他確實對設計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指導。

科沃德最初想要設計重量只有70磅(約31.7千克)的飛機,這顯然太過於理想化了。儘管建造大型飛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科沃德等人很快發現建造小型飛機同樣不簡單,因為更小的結構要承受更大的單位力量,加工製作都很困難。

因為這本身是私人項目,所以科沃德等人都是晚上加班或者周末進行相關工作。經過嘗試,他們認為輕木這種原本用於中小型飛機的材料已經不適合,好在美國二戰中大量生產飛機,戰後航空鋁材剩餘很多,他們能輕鬆找到不少。

1948年,他們設計建造的微型飛機面世並計劃試飛,這是一種翼展僅為15英尺(約4.57米)的單翼小型飛機,採用前三點固定起落架,並安裝有彈簧減震,機頭安裝一台18馬力的發動機,驅動一副雙葉螺旋槳;飛機沒有標準的駕駛室,駕駛員只能趴在機身脊背上,他的下巴處有軟墊,手動操控面前的操作設備,駕駛員需要人員輔助才能趴上飛機,並且給他繫上安全繩避免掉落,緊急時刻駕駛員可以拉動拉繩快速脫落跳傘。飛機重量只有40餘千克,對駕駛員的體重都要嚴格控制。

關於這款有人駕駛的微型飛機,戰後無所事事的媒體蜂擁而至,它們自發的給飛機取名為Wee Bee,也就是小蜜蜂的意思。科沃德等人宣稱自己研製微型飛機並不是為了經濟效益,而是追求理想,這種觀點在媒體大量報道之後,一時之間造成了不小的轟動,大家都在關注後續發展情況。

不過飛機地面滑跑實驗情況並不好,至少研製團隊一致認為飛機的動力太弱了,飛機需要達到45英里的時速才能起飛,在調整了機翼的攻角等結構後,大約在30英里的時速下就能起飛。

但這還不夠,查納利用自己的私人關係,到美軍的倉庫中找到了靶機使用的28馬力微型發動機,眾人又決定駕駛員不帶降落傘升空,這下飛機的負擔輕了不少,動力也更強。經過瘦身減重的小蜜蜂飛機在11月20日這天再次試飛,這次它成功升空,飛離地面30英尺。

1949年3月,小蜜蜂微型飛機迎來第一次正式的空中飛行測試,為了證明飛行能力,查納等人還故意站在機場跑道中間,等飛機滑跑拉起經過它們頭上時,飛機已經距離地面約40英尺高度。

在之後的試飛中,飛機的攻角在反覆的變化,飛機的最大飛行高度達到了400英尺,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約130千米的時速。在1950年時,小蜜蜂曾引起軍方的注意,這種飛機輕盈小巧,發出的噪音非常低,隔著小山坡就聽不到了,可能跟一般的家用摩托車差不多;設計小組曾計劃使用軍用的助推火箭彈輔助起飛,但沒能實現。

1950年,這架小蜜蜂在經過13次試飛後正式「退役」,參加過多次航空靜態展示後進入了博物館,遺憾的是它在一場人為的縱火案里被焚毀,讓我們只能通過留存的影像資料來欣賞它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來自克虜伯的日軍三八式15厘米榴彈炮,經歷兩次大戰的老爺裝備
巴西XLF-40自行火箭炮,二戰M3斯圖亞特大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