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王子,卻捨身飼虎
我於往昔,無量劫中,舍所重身,以求菩提。
若為國王,及作王子,常舍難捨,以求菩提。
——《金光明經》
在極為久遠的過去,有一位王子為了拯救飢餓垂死的老虎,以自己的肉身布施飼虎。
這是有名的摩訶薩埵捨身飼虎的故事。那麼誰是摩訶薩埵?
摩訶薩埵是釋迦牟尼佛在成佛前修菩薩行時的名諱,又稱薩埵王子。過去世曾經有一位國王,名叫摩訶羅陀,他勤修善法,三個兒子都相好端正,最小的兒子就是摩訶薩埵。
摩訶薩埵捨身飼虎的故事在《菩薩本生鬘論》《金光明經》《賢愚經》等經典中都有記載,雖然在不同經典中的細節各有側重,但是摩訶薩埵對佛道的摯誠追求和義無反顧的慈悲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這個故事成為頗受歡迎的繪畫題材,早在東晉時期,高僧法顯就曾在印度見到過飼虎本生圖。
在眾多同題材的畫中,莫高窟北周第428窟東壁所繪的一幅,規模大、畫面多、內容最豐富,是此一題材的代表作。
薩埵飼虎本生故事全圖
莫高窟?北周?第428窟?東壁
此本生畫中人物的相貌、衣飾基本固定,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反覆出現,已具備現代連環畫的特點。
全圖畫面分三段,情節走向從右向左呈「s」形。主要有以下情節。
三位王子游竹林
騎馬行於途中
騎射訓練
繼續前行
見一虎產七子,飢餓憔悴
摩訶薩埵大生悲心,囑二兄先行返宮
摩訶薩埵卧餓虎前,虎因羸弱故,不能食
摩訶薩埵上高處,干竹刺頸,投身於地
餓虎舔血食肉
二兄返見遺骨,悲痛哭號
飛馳回宮
稟告父母
收遺骨,王為起七寶塔供養
以上就是投身喂虎之因緣,當時母虎之七子也就是後來佛世時的五比丘、舍利弗和目犍連。往昔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摩訶薩埵,以肉身拯救眾虎,後來眾虎輪迴成了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還將接受釋迦牟尼佛更進一步的度化。
薩埵飼虎本生故事局部
三位王子游竹林
薩埵飼虎本生故事局部
薩埵刺頸、跳崖、飼虎
對天發願,刺頸跳崖,拯救生命,以及親人的紀念讚頌,當觀眾按照畫師選取的情節看完全圖,不難意識到,這幅壁畫的創作者,一直通過姿勢及色彩等語言,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情節編排在一起,引導觀眾重新對這個著名的佛教故事進行深入體會,令人為其嚴肅、悲壯的感染力所震懾。
薩埵飼虎本生故事局部
飛馳回宮
薩埵飼虎本生故事局部
二兄悲號、王為起七寶塔供養
從獻身到新生,從捨身到成佛,因果關聯,既具有佛教的義理,又建立了故事的內在視覺框架,每個局部既是其自身,又是整體運行力量的一部分,使有限的畫面蘊含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完美演繹了摩訶薩埵的慈悲精神。
作為佛教美術史上最富生命力的故事題材之一,捨身飼虎繪畫分布廣泛,沿著絲路跨越了茫茫山海,從龜茲石窟到敦煌、洛陽等地區,甚至遠至日本,都有發現。
「願我舍利,於未來世,過算數劫,常為眾生,而作佛事。」世尊如是發偈言。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出品
圖片|敦煌石窟壁畫
文字|鄭瑟
編輯|鄭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