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奧巴馬坐過的那把60多萬的酋長椅,到底是什麼來頭?

奧巴馬坐過的那把60多萬的酋長椅,到底是什麼來頭?

2013年在菲利普斯拍賣行經歷了一場長達20分鐘的競拍後,這把酋長椅(Chieftain Chair)創造了世界紀錄,成為了歷史上拍出最高價格的斯堪的納維亞古董傢具。

因其極為稀有的巴西玫瑰木,導致最終成交價為42萬2500英鎊,換算成人民幣360多萬元。從此,Finn Juhl的作品也上升到了藝術級別。

美國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訪問丹麥,參加科靈大學的精英商業領袖問答環節時,落座於酋長椅子

在政界屢次出鏡,創下北歐家居拍賣驚人記錄的「酋長椅」,到底有什麼傳奇之處?「薄物館」這一期將為你撥開層層迷霧,一探究竟!

[ 初亮相 ]

酋長椅(Chieftain Chair)首次於1949年在哥本哈根的傢具製造商協會展覽上展出,由於大膽前衛的設計手法,在展覽上出盡了風頭。

在揭幕儀式中,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九世坐在椅子上,一名記者建議稱其為「國王椅子」,但是Juhl並不喜歡這個聽起來很自負的名字,並迅速說:「您最好稱呼它為酋長的椅子」,從此這個名字一直延續至今。

1949年傢具製造商協會展覽

兒時就立志成為藝術史學家的 Finn Juhl,在某次機緣巧合之下,在法國羅浮宮看到埃及法老圖坦卡門(Tutankhamun)的座椅後,便深深著迷於部落文化和武器裝置。

左為埃及法老座椅,右為Finn Juhl設計的埃及椅

三角靠背支撐的結構形式與座椅尾部微微上揚的細節之美,更是激發了他的設計靈感,埃及椅(Egyptian Chair)和酋長椅(Chieftain Chair)的誕生,也因此變得有跡可循。

1949年,展覽背景牆上展示了部落文化的拼貼畫

酋長椅的細部具有很強的擬物指向,形似馬鞍的扶手,盾牌造型的椅背,椅背骨架頂端彎鉤般的形狀,彷彿長弓末端的弦耳。強烈的原始感與張放的線條,加之分離般的結構,給人帶來很強的視覺震撼。

[ 與主流設計背道而馳?]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酋長椅的標配坐法是身體倚靠在一邊的扶手上,單腿或者雙腿再搭在另一邊的扶手上。總之,不要太規規矩矩,隨性一點就是它的精髓

酋長椅的標配坐姿

超低重心的椅面,對角線形成的側框三角結構,皮革扶手與坐墊不加掩飾地將結構框架暴露出來,宛如漂浮在空中,賦予椅子詩一般的輕盈感。

酋長椅之所以在當時掀起軒然大波,是因為Finn Juhl打破了一個觀念叫骨架外露, 1940至1950年代之前的椅子是所有骨架包覆在裡面,像沙發一樣。除此之外,他還創造了坐椅分離的設計手法,椅背跟椅墊各自承重支撐。

受到現代藝術的啟發,酋長椅把丹麥的家居設計從嚴格而注重功能性的實用主義中解放了出來。Finn Juhl 創新的「漂浮結構」概念,即椅背和椅框分離,不管在早期的北歐還是21世紀的現代,依然優雅時尚。

在Finn Juhl自宅中,酋長椅也是穩坐C位

Finn Juhl自己是這麼形容的:「這把椅子的工匠創意和技法如同藝術雕塑,它不只是一件空間中的工業產品,其姿態更自成一格地完整了空間。」

[?版本不同,細節不同?]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酋長椅的椅背上有3扣和4扣兩種不同款式,會不會存在真假仿款,其實Finn Juhl原本的草圖是4扣, Niels Vodder常常會以工匠的眼光改變設計師原本的草圖,當Finn Juhl看到3扣的成品時覺得也挺美,就默認了這一版本。

直到Finn Juhl過世後,2001年他的遺孀Hanne Wilhelm Hansen授權 One?Collection 重新生產,並要求他們恢復成她先生原本的設計風貌,才又復刻成4扣版本。

隨著合作製造商的更替,酋長椅至今共有五個版本:Niels Vodder、Ivan Schlechter、Niels Roth Andersen、Baker Furniture、One Collection。

說起Finn Juhl ,就不得不提 Niels Vodder,他們兩就像手心和手背的共生關係一樣,少了彼此都不行。Niels?Vodder無與倫比的細木工技術使Finn Juhl突破了木材的極限,在穩定性和藝術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第一代酋長椅就由Niels Vodder製作,數量約在80張左右,同時也有雙人酋長椅,數量更為稀有,據說只有4張。

右為雙人酋長椅

這一代用過巴西玫瑰木,這種當時北歐宮廷貴族或富商才能負擔的木料,因生長速度慢及人為破壞等種種不利因素, 1992年已宣布嚴格限制其商業貿易用途,因此這一版本極為昂貴。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款式多為柚木。

部分Niels Vodder版本的扶手由鐵片加上皮革包覆而成,與後來採用合板與玻璃纖維製作的版本相比,有著更銳利與俐落的扶手線條。

曾經有藏家試著拿磁鐵放在扶手上面,磁鐵竟然被吸住了

第二代由Ivan Schlechter製作,木框架由PP MOBLER生產,量產數量也很少,約在10張左右。第三代由Soren Horn工坊的弟子Niels Roth Andersen製作,標誌為Sh eftf ,直到1998年後,他才將LOGO改為NRA,即自己名字的縮寫,故此代酋長椅有兩種LOGO。

直至2001年,酋長椅才由Finn Juhl遺孀所授權的公司One Collection開始生產。此外於1950時期他也與北美的Baker Furniture合作生產酋長椅,不過多數人仍然推崇丹麥製造的版本。

酋長椅每一代版本在細節處都略有不同,這也成為了收藏家之間津津樂道的故事。比如酋長椅的牛角部位、座椅底部的金屬卡舌、不同的木材選型、扶手材質、椅背的形狀比例等等。

當然,酋長椅的牛角部位是辨別年代和製造商最簡單的方法。

左右滑動,查看各版牛角(從左到右依次):1949-1960年代中期的經典版、1960年代中期Niels Vodder版、Ivan Schlechter版、Niels Roth Andersen版、One Collection版、1950年代Baker Furniture版

Finn Juhl的椅子相當難製造,因為他本身並非木匠出身,所以一直以來他都以手繪稿設計並親自製造,所以生產數量非常少。

後來的製造商不得不收集大量的歷史資料,甚至不惜向收藏家借椅子拆解,才得以完整復刻Finn Juhl的經典設計,這才造就他的作品稀少,並為後世爭相收藏的重要原因。

[?被批評是天才的宿命?]

被後輩們稱為「現代設計之父」的Finn Juhl,雖然現在享有盛譽,然而早期他的設計在當時並不被理解。由於與北歐的主流設計風格(當時倡導嚴謹的功能主義和「為大眾製作傢具」的主張)大相徑庭,前衛而自由的Finn Juhl和酋長椅當時都備受抨擊。

設計評論家Odd Brockmann曾經將酋長椅描述為「從架子上垂下來的煎蛋」,他的另一件經典作品——鵜鶘椅,同樣沒有逃過媒體的毒舌,因其慵懶厚實的造型甚至被嘲諷為一頭「累癱的海象」,當時的著名傢具製造商PP M?bler跟Carl Hansen都覺得Finn Juhl的設計很醜。

圖右為鵜鶘椅Pelican Chair,1940年

但他和他的這些「丑」設計終究還是征服了時光,成為了經典。

Finn Juhl與其他三位丹麥巨匠的不同之處在於,建築跨界的他沒有工匠資格,但也正因如此,Finn Juhl 的設計思維未受條條框框的拘束,自成一派的設計風格,反而使他的作品獨具魅力。

可大量生產的Y椅 VS?難以工業量產的鵜鶘椅,嚴謹節制的Hans Wegner?VS?自由前衛的Finn Juhl,完美詮釋「人如其椅」。

Finn Juhl從建築跨界傢具設計,又在設計中引入藝術和工藝,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溫暖的人性與極致的浪漫,用藝術性寫下設計的傳奇。

今天看來,Finn Juhl稱得上是家居設計中的「先鋒派詩人」。對他來說,傢具作品的自由造型所帶來的生命力遠比嚴格的功能範式要重要得多,他和他的作品也標誌著丹麥家居設計走向新的階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尖叫設計 的精彩文章:

是實木太嬌弱,還是板材太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