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在自然界中,幼崽在離開父母多年後,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在自然界中,幼崽在離開父母多年後,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我們常常說中國式教育的弊端,與外國父母相比,中國父母實在顯得有些太過溺愛孩子了。中國的孩子基本一生都會在父母身旁,而外國的父母在孩子成年後便撒手不管了。其實除了人類外,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也常見,對於動物來說,父母並沒有太多特殊的意義。

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統計,在整個自然界中,除了哺乳動物和鳥類外,大部分的動物都是不負責任的,它們在生育了後代後便撒手不管,後代只能在自然界中自力更生。有很多的動物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即使它們日後相見,或許把對方當成了競爭對手。雖然大部分的動物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但是在鳥類中,它們對於後代的呵護卻是非常盡心的,特別是雄性的鳥類,它們對於幼崽的成長更是傾盡了全力。

在人類社會中一夫一妻製成為了固定的模式,在自然界中,鳥類對於感情的忠誠度也非常高,它們雖然是群居的生活,但是對於自己和其他同伴的幼崽同樣給予了關心與呵護。有些鳥類甚至是臨時搭了一個鳥窩,組成了家庭,雌鳥孵出了後代後,大部分的雄鳥也會參與整個撫養過程。當小鳥長大後,父母帶回的食物越來越少,並且鼓勵它們獨自去尋找食物。

這並不是父母殘忍,而是幼鳥會成為爭奪食物和領地的對手。它們與父母有著相同的DNA,如果想要繼續傳遞自己的基因,必須離開父母,去尋找新的伴侶。雖然鳥類與父母相處時間還比較長,但是它們一般很早就離開了父母,有的鳥類是可以通過聲音來辨別父母的。對於哺乳動物來說,幼崽離開父母多年後,或許仍會認識父母。

與人類社會不同,自然界本身就是弱肉強食的,為了保護領地,有些父母甚至會驅趕自己的幼崽,就像雪豹,美洲虎等,甚至有些雄性動物會殺死自己的幼崽,畢竟在整個自然界中,資源的分配是有限的,如果又在過分依賴父母,便會對它們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很多幼崽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父母,去尋找沒有血緣關係的伴侶。

動物之間是沒有社交關係與道德層面的,它們的目的也只是為了繁衍,所以也不存在認不認識父母的說法了。當然如果強行把幼崽從父母身邊擄走,它們也會感到很難過,這也只是對後代的哺育行為,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訴說新科技 的精彩文章:

恐龍滅絕的真實原因或被找到,與小行星有關,這只是導火索!
綠色殯葬正興起,「骨灰」常年掩埋於地下,最終會變成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