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萬太平天國精兵,卻無法撼動清廷統治,為何能被辛亥革命推翻
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都可以算作是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結局大相徑庭,前者被殘酷鎮壓,後者取得成功,推翻了大清統治。
為什麼一樣的革命,出現了兩種結果?
之所以這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時機問題
當時大清雖然頹勢已現,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處於迴光返照狀態,還有一股氣尚在。
而到了20世紀初,大清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死到臨頭,只要有人登高一呼,大清就會魂不附體、壽終正寢。
打個比方,就像一場足球賽。雖然大清球技不行,體力也不佔優勢,但上半場尚能硬拼,保住球門不失;下半場筋疲力盡,動作變形,腿開始抽筋,只要有人射門,就能判其死刑。結果那麼多球員,革命黨運氣不錯,插上去臨門一腳讓大清出局。
太平天國起義是在19世紀50至60年代,那時候的中國人思想還比較愚昧。辛亥革命的時候,民主、共和思潮吹到亞洲,中國也更加開放,民智漸開,推翻大清統治水到渠成。
所以說太平天國起義是生不逢時,發動得有點早。
其次是洪秀全的政策方針不行
確切地說,不是大清滅了太平天國,是洪秀全自己滅了太平天國。
偉人說過"政策和方針是我們的生命",按洪秀全的政策方針,註定自己走不遠。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都有自己的政策方針,或者說口號。
洪秀全的起義首先是把儒家學說當做邪教,把孔夫子當做十惡不赦的歹人。
要知道儒教是中國國教,儒家思想是歷代正統,即使是來自游牧民族的元朝和清朝政權也對孔夫子畢恭畢敬,日本侵略者到了孔廟也要繞著走。
可是洪秀全竟然敢砸爛孔夫子的偶像,顯然是跟全中國士大夫為敵,也等於跟全中國知識分子為敵,站到了大家的對立面。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沒有秀才力挺的造反,註定是要失敗的。
曾國藩、李鴻章們之所以要誓死捍衛大清政權,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覺得洪秀全的所作所為不符合自己價值觀,自己的平生所學忽然變得一無是處,頓時可忍孰不可忍,跟洪秀全勢不兩立、水火不容。
孔夫子不是不能打倒,而是要有取而代之、讓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要給學子們一個上升通道。
洪秀全取而代之的,是「拜上帝教」。
如果這拜上帝教真的是基督教,雖然不會在短期內戰勝儒教,至少可以贏得洋人的同情,得到列強的支持。
列強真要為自己站台,奪取全國政權也不是沒有可能。
可是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是個畸形兒,跟基督教不是一碼事。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的時候,從在中國的傳教士到國外的基督教信徒,大家都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覺得洪秀全跟他們志同道合,太平軍戰士都是基督徒,是上帝的兒女。
誰知道弄半天,洪秀全竟然稱自己是天兄,這讓他們哭笑不得,對洪秀全徹底失望了。
他們最後終於明白,洪秀全是披著基督教外衣,打著傳播福音的幌子,把宗教當做工具,為自己奪取政權服務。
洪秀全砸了孔夫子的偶像,卻樹立起新的偶像,這個偶像就是天兄。
因此他們覺得洪秀全的拜上帝是異端邪說。
美國駐華公使曾經打算前往南京跟太平軍高層接觸,但由於聽了一個傳教士講了自己的見聞,便原路返回,到了上海。
清政府,朽木不可雕也,太平天國政權,屬實荒唐可笑也,因此他們在大清和太平軍之間選擇了中立。
英國、美國、法國、俄國當時都表示了這樣的立場、也表示中立。
可是後來列強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開始傾向於清政府。
失去了中國知識精英的支持,又讓洋人反感,太平軍里外不討好,說來說去都是政策方針惹的禍,因此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在這一點上孫中山就做得很好,革命黨開始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口號引起大多數中國人共鳴,讓他們成為革命黨的擁躉。孫中山還提倡共和,贊成民主,這個主張又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讚揚;因此美國和日本對孫中山的革命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海外的華僑也對革命黨解囊相助。
孫中山在後來,為了團結更多的中國人,開始讚揚儒教。
1924年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演講中,孫中山提出,要恢復我們民族固有的道德和智能,"恢復我一切國粹",以恢復中華民族"固有的地位"。
其實早在1917年7月21日,孫中山雜誌廣東省學界歡迎會上發表演說,說他的行易知難學說是繼承孔、孟的思想,"中國上古聖賢遺傳之學說"。
一方面"順應世界潮流去實行民權,走政治的正軌",一方面""實中國上古聖賢遺傳之學說""(孫中山:《在廣東省學界歡迎會上的演說》)
孫中山是務實的、靈活的,善於變通的。為了革命成功,儘可能團結更多的人,結成統一戰線,壯大自己的力量。
而洪秀全則始終是旗幟鮮明,不搞妥協,哪怕自己失去再多支持者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兩場革命、兩種結果的主要原因。
「上帝已死,天王當立」,歸根結底,太平天國運動這一轟轟烈烈的「理想」運動,僅僅是一場批了宗教外衣的幻夢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