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弟子的真孝道

佛弟子的真孝道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梵網經》

至道之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孝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佛把孝提到非常高的高度。那怎麼樣是至高之法呢?這怎麼理解?

「正解佛教中「孝」的含義」

講這個「孝」有順的意思,隨順。譬如「隨順父母師僧三寶」,「三寶」中,佛是究竟圓滿的覺性,法是抵達菩提覺岸的道路。你能夠隨順父母師僧三寶,就能獲得至道之法,得到這個至道。

至於「隨順」,作為念佛行人,你能夠隨順名號裡面傳達的實相悲願,你就能往生成佛。我們隨順自性本具的布施,跟吝嗇心相對治,我們就能夠修布施波羅蜜。

隨順我們自性的靈知心,就隨順了我們的智慧。隨順了我們自性的堅固心,就對治了我們的懈怠。

孝又為戒,戒主要是防止我們身口意三業過犯。一個孝順父母之人,在父母面前一定會怡聲下氣,委曲婉轉,口業就止住了惡。

出家之人未必就不能孝養父母之身,佛陀在經典中告訴諸比丘:「假令出家,於父母處,應須供給。」對父母亦要贍養,《禮記》中勸說世人每天要三次去問候父母,冬天要使他溫暖,夏天要使他清涼,這樣對父母的服勞就會產生,就止住身業的過失。

念念想到隨順父母的心,承歡、愛慕也就會使意業止住了惡。身口意三惡都止住了。

佛家之孝:大孝

佛教認為不能只是孝順今生今世的父母,還要孝敬前世的父母,而前世的父母有可能是每一個眾生,規勸世人不殺生,是為了避免殺害前世父母。

佛經中有這樣的說法:父母既是家中佛,天地鬼神都比不上雙親尊貴,父母之恩既深且廣,為人子女,要報答親恩,除了善事父母,尊敬父母之外,還要經常為父母寫佛經,讀誦佛經,為父母供養三寶,為父母布施修福,應該勸父母念佛行道,脫離六道輪迴,做子女的也應幫助父母早日了脫生死。

有一則關於慧遠大師的傳說,是這麼講的:

東晉名將桓溫之子桓玄,到廬山時一見慧遠大師的面就用《孝經》的話來責問說:「不敢毀傷,何以剪削?」

作為一個有悠久孝道文化歷史的國家,不敢毀傷自己的身體、膚髮,毀傷了就是不孝,你怎麼還要把頭髮剃掉出家呢?這就是不孝啊!

當時慧遠大師就回答了四個字:「立身行道。」

斷髮之舉,實以去除煩惱執著決斷精神,破色身之執,求法身之證,應尚其精神,不重外相;僧侶不婚的行為,有其更崇高的博愛精神,舍小我而成就大我,沒有個人家族的觀念,以一切眾生皆是我的父母、我的親友,慈悲對待,立身行道是大孝啊!

「小孝與大孝」

所以佛教心量廣大,對孝的層面的詮釋,不只停留在世間的小孝,停留在飲食起居層面。

承父母的歡心,給他物質生活的滿足,順應父母之情,除此之外,佛教孝養父母還要使父母得到解脫,孝養父母之智——增長父母慧命,讓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離輪迴,這就是大孝。

在凈土法門,勸父母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大孝中的大孝。所以佛門孝的內涵、廣度更為圓滿。這就叫「順其性」,順著自性、本性,真正利益父母。

所以當時慧遠大師一說「立身行道」,桓玄就沒話可說了。說明出家修行是立身行道,是大孝。

「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父母雙親離開六道輪迴了,作為子女的孝道才能成就。這是佛教的理念,是真正把孝落實在究竟利益的基礎上。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出品

圖片|弘媒中心

編輯|鄭啟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他是王子,卻捨身飼虎
經文里的這些字,你竟讀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