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雀魚的常見疾病和治療

孔雀魚的常見疾病和治療

新手魚友最頭疼的就是孔雀魚看著狀態不對,但是又不知道是哪裡不對,特別是綜合幾個疾病,卻無從下手,更慘的是狠下心用魚葯,結果直接送走,內疚又心疼!我們來說說幾個我們常見又能自己治療並控制的疾病吧~

1、溫差型疾病

顧名思義,因為水溫短期劇烈變化,或者長期超過體能限制的水溫變化而產生的身體反應導致的疾病:水霉(魚身上長肉的區域出現不規則狀肉眼可見白色棉絮狀東西)、白點(圓形小白色點點,不立體)、針尾(尾巴像一根針一樣,不舒展)、炸鱗(鱗片一個個立起來,不貼合魚身體)、縮尾(尾巴和身體等寬,邊緣部分不展開)、縮鰭(最常見的就是背鰭縮著不立起來)等。

孔雀魚正常的溫差範圍:22-28度,低於22或者高於28孔雀魚就會不舒服但能忍受,低於20或者高於30可能直接掛。

一天內孔雀魚接受的水溫溫差:大魚不超過正負3度,剛出生小魚不超過正負1度。

溫差型疾病的最大原因就是魚友換水,換水規律而且動作輕柔就可以避免大部分的病原。

得了溫差型疾病的孔雀魚,在最短的時間內,下鹽(廚房食用鹽也可以)、升溫30度,等待魚自己狀態變好就可以了。

如果魚已經快不行了,或者像大魚針尾、立鱗這種很難治好的病,也只能盡量挽救,做好給它送走的心理建設。

2、細菌型疾病

細菌型疾病顧名思義,就是由細菌感染而產生的疾病,根據細菌感染的部位,有不同的病徵。

體內寄生型疾病:腸炎(肚子沒有弧度,成一條直線,不吃食),腹水(肚子長時間鼓鼓的像懷孕,胎斑不明顯或者看不到),細菌型白點病(身體出現白色圓點)相同的還有針尾等。

魚鰭細菌型疾病:孔雀魚是群體性魚類,它們有群體排斥和幫助意識,一旦看見魚尾部或者其他魚鰭被病菌感染,其他魚會咬掉病魚魚鰭感染病菌的部分,魚鰭不規律的少一塊就是這個原因。

除了以上常見的疾病,還有其他類型的不同表現的細菌型疾病,治療細菌型疾病的方法,下鹽(食用鹽也可以),升溫30度,隔離病魚。

一般程度輕好治療的病,像腸炎,一般1-2天就可以治好,再回歸魚群一點影響也沒有,但是如果病情嚴重,魚友要注意觀察,及時作出反應。

3、怎樣判斷魚的病因

治病不如防治結合,找到病因並且隔離病原要更容易保證孔雀魚的健康。

保證硝化細菌自然繁殖、水質PH值、水溫穩定,提供一個好的環境給孔雀魚就能減少生病的概率。

在任何環境變化或者魚群變化之前,消除以上的得病因素,例如:新魚不混養,不在大缸生產,小魚出生3天不換水,做好母魚產後月子,周期規律換水等,才是養魚的長久之道。

對於用藥這件事,飼主一直是不建議的,從人的同理心來說,魚生病盡量選擇給它好的環境讓他自然恢復,不專業的用魚葯對魚的傷害人控制不了,有些魚用藥以後好了,但是免疫系統被摧毀了,下一次疾病等不到用藥就直接死亡,反而違背了我們救治的本意。

魚生病了,第一反應不是我該怎麼辦?而是回想,我幹了什麼導致它生病了?再根據行動產生修正和刺激魚的自我恢復。

精打細算飼主的小九九,魚葯有時候比一條魚還貴,用不起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飼主的孔雀魚 的精彩文章:

孔雀魚的「白瞎」混養
怎樣提高孔雀魚的「持續」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