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際指數破冰信用債市場,不確定性難阻外資加碼中國

國際指數破冰信用債市場,不確定性難阻外資加碼中國

作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中國債市可投資性的提升又迎重要里程碑。

11月1日,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分20個月逐步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BBGA)的工作順利完成。與此同時,7萬億美元規模的中國信用債有望成為下一個目標。11月5日,彭博宣布推出彭博巴克萊中國高流動性信用債(LCC)指數。

「這一『破冰』行動非常重要。BBGA是首個納入中國債券的國際指數,推動了國際投資者以被動或主動的方式投資中國債市。」彭博亞太區指數業務負責人彭庄戟對第一財經表示。

目前,包括BBGA、摩根大通GBI-EM、富時羅素WGBI三大國際債券指數均已將中國債市納入其中。不僅是債券,中國A股、匯市也在吸引眾多國際機構增配。

儘管外部不確定性仍存,但中國前三季度經濟增速已由負轉正,並將成為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在新的五年規劃中強調高質量增長,並以「雙循環」為發展戰略,金融開放和配套改革加速,加之央行維持正常利率水平的決心,都使得迫切希望尋求收益的國際資本加速流入中國市場。

三大指數納入,外資湧入中國債市

自2019年4月起,BBGA指數分20個月完成納入計劃後,中國債市目前在該指數的權重已達6.3%。在此期間,參與中國債市的國際投資者快速增長,持有利率債(包括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同業存單等)比例從20個月前的近5%攀升至近8%。

根據央行上海總部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2020年10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萬億元,較9月末增加544.81億元,約佔銀行間債券市場總託管量的3%。即使6月以來中國債市調整,外資也持續流入,長線收益和人民幣的韌性是背後的推動力。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數據也顯示,截至10月末,該機構為境外機構託管債券面額達26826.76億元,環比增加866.21億元,增幅為3.34%,自2018年12月以來,連續23個月增加。

「隨著階段性納入完成,國際投資者的參與度將不斷增加。」彭博大中華區總裁李冰對第一財經表示。此前,在納入的推動下,包括明確稅制、提高整體流動性以及交易分倉(accountallocation)等問題基本得以解決,未來還需完善利率和外匯對沖工具、改善大宗交易的流動性等。

隨著市場機制不斷完善,繼彭博之後,人民幣計價的高流動性中國政府債券也於今年2月28日起被納入摩根大通GBI-EM指數,納入工作將在10個月內分步完成。9月25日,富時羅素宣布,中國國債將被納入富時WGBI指數,預期2021年10月開始納入。

瑞銀全球利率市場策略團隊表示,WGBI的納入將有望使外資加速流入中國債市的趨勢延續到2021年,並提振人民幣的人氣,預計有1250億~1500億美元相關資金流入潛力,約為2021年中國經常賬戶餘額的40%。納入完成後,中國國債的外資持有比例可能會增加6~7個百分點,並在2022年底前達到20%。

瞄準信用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隨著外資加速流入,布局資產的資質也將不斷下沉,從利率債、高等級信用債再到一般投資級信用債或高收益債,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這一階段,彭博有望再次「破冰」。彭博LCC指數正式推出,追蹤中國銀行間信用債市場中以人民幣計價的具有較高流動性、可交易的債券,將為下一步納入中國7萬億美元的信用債市場鋪路。

當前,國際投資者在中國信用債市場所佔的比重微乎其微。根據上述央行上海總部數據,境外機構持有的銀行間市場債券,主要券種是國債,託管量為1.73萬億元,佔比57.7%;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債,託管量為8828.2億元,佔比29.4%。

信用評級體系割裂、流動性不足等是主要障礙。「目前BBGA尚未納入中國信用債,LCC是一個獨立指數,旨在幫助全球投資者更加了解中國信用債市場的結構和發展,這是提升投資者興趣的第一步。」彭庄戟對第一財經表示,未來會繼續評估這一市場,何時納入中國信用債,將取決於投資者的接受度和參與度,以及如何解決一些仍具挑戰性的問題。

鑒於中國信用債市場整體的流動性仍不足,為了反映其中可交易、具有較高流動性的部分,彭博LCC指數採用了獨特的編製方法,將債券成交數據和其他條件一併納入考量。具體而言,被納入的債券應滿足在過去三個月內至少10%的交易日中發生過交易,且總成交金額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含)的條件。同時,納入LCC指數的債券須符合彭博巴克萊中國綜合指數的標準,且須同時滿足: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中至少一家給予發行人的評級達到投資級;非次級債;納入時距到期日超過1年。

截至10月30日,LCC指數納入了48家發行人的125隻債券,平均收益率約為3.4%,平均久期為1.9年。較當前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約0.8%)有近260BP的溢價,具有較高吸引力,且久期也短於利率債平均的5.5年,展現了靈活性。

未來需要推進的改革還很多。易方達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胡劍對記者表示:「大部分國際投資者仍對中國信用債持觀望態度,比如還有70%的信用債沒有國際評級,且債市的統一性和信息披露一致性有待提升,從發行人到投資者的良性溝通互動也需要逐步建立,目前多數發行人、投資者和債委會之間的交流比較少,這對國際投資者的調研等構成了挑戰。完善國內債市基礎設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過去幾年的市場開放起到了倒逼改革的積極作用。」

不確定性當前,中國加速金融開放

當前,疫情仍在肆虐,歐美國家疫情的二次暴發或將全球經濟衰退的時間拖長,美國大選也仍存不確定性。但是,國際投資者並未停止加碼中國資產的步伐,中國金融開放也不斷加速。

工銀國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記者表示,中國經濟「雙循環」戰略是選擇通過向內發力,為高水平開放打開向外空間。伴隨中國經濟的「減速增質」,需要藉助中國金融的高水平開放,中國經濟在疫情時的相對優勢將吸引國際資本的長趨勢流入,與更加多元的國際夥伴共享雙贏機遇。

同樣,國際資本也需要中國市場,這從外資湧入A股就可見一斑。A股三季報顯示,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現身379隻個股前十大股東榜單中,其中241股為三季度新進持股。從全部外資口徑來看,截至2020年3月末,持股市值佔A股總市值比重已達3.13%,持股規模約為1.9萬億元,其中68%為北向資金,32%為QFII/RQFII。

「在全球負利率存量債券飆升至16萬億美元的當下,中國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尋找到穩定、較高收益的地方。對全球養老基金等而言,比起扎堆科技股,長期最有利的投資還是尋找經濟增速最高的市場,因為這才是底層資本回報的來源,因此它們必然會加大配置中國。」交銀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馬韜對第一財經表示,「過去這些資金會擠在代表高科技、新經濟的中概股、港股上,但如今不斷開放的A股也成了理想的選項。」

在去年取消了QFII投資額度後,今年9月,中國又出台QFII新規,將QFII和RQFII兩項制度合併,並擴大了QFII的投資範圍,這使得QFII牌照的吸引力攀升。此前第一財經也報道,越來越多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外資機構對QFII牌照展現出興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鬥魚將成虎牙全資子公司,與企鵝電競整合
央行為數字貨幣「保駕護航」,Model Y上海生產線已基本就緒丨明日主題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