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巧用押韻,善用比喻,《孫子兵法》的文學魅力

巧用押韻,善用比喻,《孫子兵法》的文學魅力

《孫子兵法》是一部軍事著作,又稱為《孫武兵法》。全書共計13篇,6000餘字。《孫子兵法》被譽為「軍事聖典」,受到歷代名將的稱讚。其實,如果換一個角度看這部書,就能發現書中處處充滿了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孫子兵法》中出現了一些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比如書中寫道,「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這組排比句讀起來很有節奏感,易於理解背誦。

古人在寫作的時候,非常重視作品的文學性,哪怕是專業領域的著作也講究文辭優美,便於傳誦。由於《孫子兵法》這部書在創作中十分重視音韻節奏,有的章節讀起來像詩歌一樣。比如「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不是覺得非常有感染力。這句話的意思是,湍急的河水可以沖走石頭,是因為水流速度很快;猛禽高飛可以捕捉小鳥,是因為它速度快且有節奏。從內容上深入簡出地講道理,從形式上加強文字的美感,便於記憶。

一般來講,古代將領的文化水平不會太高,這就需要寫兵書的時候運用大量的比喻。《孫子兵法》在這方面十分突出。書中最經典的一個比喻是「兵形象水」。大家都知道,河水、江水沒有特定的形狀,要流成什麼樣子取決於河道的形狀。孫武通過這個比喻,說明了打仗沒有什麼規律,打仗過程中產生的決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水流無論怎樣流淌,都要遵循從高到低的規律。在戰爭中,要找到這樣的客觀規律,並據此制定相關的策略。

看看孫武多麼厲害,明明是軍事著作,兼具了文學美感,還涉及了哲學領域的探討。所謂通才,不過如此。孫武筆下的「兵形象水」有點類似於現代人常說的,「一切都在變化中,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有很多人覺得《孫子兵法》是一部軍事著作,對普通人沒有什麼幫助。這樣的觀點顯得過於偏頗了,哪怕把它當成一部文學著作,也能學到很多有益的知識。

孫武是春秋後期齊國人,成年以後遊歷四方,來到了吳國。吳國的大將伍子胥推薦他帶兵出征。孫武不負眾望,率軍打下了楚國都城郢城。從他的經歷就能看出來,武將也需要有知識,不能僅憑一股子蠻力。用知識武裝頭腦,才是戰場上決勝的關鍵。

《孫子兵法》是一部在世界範圍內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古籍,曾經被翻譯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廣為流傳。究其原因,還是這部書處處充滿了文學的魅力。既有高深的軍事理論,又能做到文從字順,這樣的兵書恐怕只有《孫子兵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培喇說畫 的精彩文章:

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景中有情,趙左繪《山水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