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發現身邊親人都很自私,沒有人情味兒,請堅持做這3件事
人們常說環境塑造人,對性格和行為的影響顯而易見。然而,任何東西都可以選擇,唯獨父母沒有選擇。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身邊親人都很自私、沒有人情味兒,請堅持做這3件事。
一、建立自身的邊界
二、開始新的相處方式
三、讓傷害到此為止
邊界感是個體在人際關係中保持獨立自我的關鍵點,一個沒有邊界感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控制,導致無法爭取屬於自己的利益,不能拒絕與己無關的事情。
邊界感形成的關鍵在於原生家庭
邊界感主要是在嬰幼兒時期形成,需要與養育者之間成功分離和獨立。人們在嬰兒時期和養育者的關係很親密,會認為和養育者存在共生關係。
如果在這個時期沒有初步分離成功的話,那麼,這個人會長久停留在沒有邊界的關係中,在進入社會後,也會把這種狀態帶入新的人際關係。
中國有句俗話:「女大避父,兒大避母。」除了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外,也是在培養孩子的邊界感。
根據人的社會屬性,人之所以為人,是在不斷培養自我的道路上越來越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實際需求,直到某一天,能夠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那個人。
結構式家庭治療的開山鼻祖Minuchin曾提出:在擁有健康親密關係的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會有足夠的滿足感且具備各自的獨立性。
並不是說,家庭成員之間互不關心,也不是在故意疏遠親人,而是在互相關愛的基礎之上尊重和認同每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能力。
當我們意識到周圍的親人不具備恰當邊界感,也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只能從自己開始改變,這樣才可以保持獨立的自我,不再受到他人的傷害。
只有和原生家庭分離,才能建立新的親密關係,享受到獨立自我的快樂和自由。
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很多時候會為了一己之私給他人帶來消極的影響,而血緣是聯繫生命的紐帶,不能夠自由選擇。
當與親人之間的相處方式出現問題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打破舊有的相處模式,重新梳理一段新的、彼此都能夠接受的良性相處模式。
表明立場和底線
想要更換相處模式並不容易,首先要尊重並堅持自己的立場,向親人表明那些是自己可以接受的,那些是不能接受的。
在此過程中,要控制好自身情緒,而不是用彼之道還施彼身,那樣可能會使事態發展失控。
如果親人始終不肯改變,一如往常地帶給我們痛苦,那麼就需要調整自身的期望值,妥善處理失落的心情,避免把無力感延續下去。積極找尋觸發不良情緒的關鍵,堅持自我的立場。
有時候,改變自己的預期遠比讓一個固執的人做出改變容易得多。當你對對方沒有期待時,會發現世界並沒有那麼糟糕,別人能帶給你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
每個人的成長都逃不開原生家庭影響,成長的烙印深深刻在人的潛意識中,但也不會如太陽一般主宰我們的人生。
口欲期
弗洛伊德認為口欲期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並不能區分自己和外部世界,只能通過吃的方式滿足生理和心理需要。
當母親和嬰孩出現分離狀態時,譬如斷乳,孩子才會發現母親和自己是不同的個體,從而感到焦慮,也初次形成自我的概念和意識。
若這個時期的父母使嬰兒感到被關愛、被需要,那麼焦慮基本會被緩解,進而形成安全感。
反之,則會形成口欲期固結,即不斷在未來尋找對這一時期可替代性的滿足。所以,心理問題本質上是人本能釋放受到阻礙形成的。
當你長時間面對親人,並且不斷被親人的負面情緒侵擾時,孩提痛苦就會如影隨形。如果不想繼續受到困擾就要不斷提醒自己:已經過去了,該走出來了。
親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也是源於幼時需求沒有被滿足。因此,請讓傷害到此為止,避免形成惡性循環。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