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松機器人:「智」高氣昂 領跑機器人馬拉松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新松機器人:「智」高氣昂 領跑機器人馬拉松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外形小巧的複合機器人,如精靈般在半導體工廠里「舞動」;支持狹窄巷道作業的轉運機器人「大力士」上下自如,移動靈活;三合一協作機器人塗膠、搬運、擰釘「一心三用」,成為機器人中的「勞模」。更吸睛的莫過於正在為來往觀眾調酒的雙臂協作機器人,機器人「調酒師」根據用戶訂單完成相應分層雞尾酒製作……近日在上海舉辦的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新松機器人「智」高氣昂亮相,輪番上演「十八般武藝」!

作為中國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企業,中科新松立足上海,紮根浦東,柔性協作機器人、雙臂協作機器人、輕載複合機器人、移動雙臂協作機器人、乒乓球機器人等一系列智能機器人產品累計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3000餘家國際企業提供產業升級服務。

南下上海 迎接機器人2.0時代

第一財經:歡迎中科新松總裁楊躒先生做客第一財經。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初心,中科新松為什麼把總部選在上海,又最終落戶浦東?

楊躒:以前的機器人都是機械和電子,所以要素都集中於北方的重工業基地,而新一代的機器人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它需要融合更多的專業領域,更多的專業人才。所以公司2009年上市以後就在討論把未來這個點建在哪裡,當時規划了幾個地方,有一個觀點就是機器人這個行業往下發展,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區域的GDP必須是一個比較高的狀態,這樣更容易支撐產業創新。按照這種觀點,長三角是一個最佳的選擇點,再往下論證,長三角的核心在上海了,我們也希望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能夠帶動我們新一輪的發展,所以選擇了浦東。

成立於2000年的新松機器人,隸屬中國科學院,本部位於瀋陽。2014年,旨在形成對國內南方區域以及海外市場的覆蓋,瀋陽新松機器人南下上海,落戶浦東金橋,設立國際總部,與原先在瀋陽的總部形成「雙總部」。之後,新松機器人繼續加碼浦東,2018年,新松在上海臨港的產業基地投入使用,主要用於新型智能機器人產品及核心部件的中試、生產。同時,新松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研究院、新松工業4.0綜合研究院也在上海成立。

第一財經:你們做了一個主動的選擇,落戶上海,紮根浦東。在您看來,浦東在上海乃至全國的機器人行業中佔據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楊躒:機器人分成兩個階梯,第一個階梯叫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就開始引進工業機器人了,國外很多工業機器人企業都在上海落戶。第二階段是新一代的機器人,對新一代機器人來講,上海包括浦東有很好的集聚要素,為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支撐點。從浦東邁向全國,我們認為這是新一輪機器人發展的路線圖。

第一財經:新一代的機器人和傳統的機器人有什麼區別?

楊躒:按照我們理解,機器人它必須可以交互。跟人有效的交互才能稱作新一代的機器人。早期的機器人是按照一個程序編碼,不斷地重複一個程序,它是單向的,但是在應用過程中會發現,它不能夠感知外部的變化,可能前面出現一個障礙物,都是很大的傷害,如果這個障礙物是人,就帶來人機安全的事故。所以傳統工業機器人我們要把它關在籠子里,它在籠子里日復一日地完成單一的工作。新一代機器人它是和場景交互在一起的,它有了外部感知功能,能夠有效應對,那麼就能跟外部的環境共存,這個就是2.0時代的開始。

第一財經:在2.0這個領域當中,中國還是領先的對嗎?

楊躒:目前很多的環節是絕對領先。舉個例子,機器人跟人一樣,關節越多越靈活,我們傳統的機器人都是六個關節,六軸,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是不夠的,這個時候我們增加到了七軸。國際上目前比較穩定的產品線,只有中國和歐洲。對於精度來講,我們目前的精度是0.02毫米,相當於一個人頭髮絲的十分之一,國際上的一些品牌只能到0.1毫米。還有就是架構,你的架構決定了你的動力。這些參數中國都有絕對的優勢。

第一財經:剛才您所講的是關節數,從六個關節到七個關節,在我們看來的話,也就多了一個關節,這很難嗎?

楊躒:七軸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因為機器人講演算法,通過演算法來操控機器人。軸數突破六軸以後,它的解析難度就有了一個質的變化,一個非常大的跨越。我們其實在上海開發七軸機器人的時候,初衷是它一定要擬人,人在非常複雜和狹小環境下,有很好的適應性,當機器人走到各個場景的時候,它的軸數決定了它對環境的適應性。假設做手術,六軸以下它是沒法做的,達到不了這個位置,那七軸是一個必需品,甚至更高。

第一財經:在互聯網領域當中有一句話叫做,今天的最佳表現就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楊躒:是,我們每一次在研發上的任何一個突破,其實都是明天的一個起點,我們最早做六軸,後來從六軸到了七軸,現在我們從七軸又有了跨越,我們變成雙臂。以前只有一個胳膊嘛,以前是維納斯是吧?雙臂使用過程中,你會發現應用場景突然出現了質變。因為人左手和右手做不同的工作是非常難的一個挑戰,以前看武俠小說,左右手互博對吧?但是對機器人來講,它就可以一心二用,做很多的事情。

借船出海 實現彎道超車

第一財經:未來值得期待的,有沒有什麼能夠具象化的產品或技術?

楊躒:剛才我們一直在討論機器人怎麼工作,機器人其實不僅僅在工業,它更多的時候是跟人結合,生活在人身邊。舉一個貼近民眾的例子,今年我們推出了乒乓球發球機器人,這個機器人是在一個體育場景里跟人共存。這種情況下它對人動作的感知,然後營造一種有效的競技氛圍是非常重要的。這其實是這幾年機器人技術突破以後,到人身邊更直接的一個體現。

第一財經:但是從我們的理解角度會有一個疑問,我們覺得能和人對打的打球機器人高級,發球機器人只是發一個球,好像沒有那麼高級。

楊躒:高手在打球的時候他看的是動作,不僅僅只在看球。假設我們把球吐出來的時候,沒有這個動作,其實球在飛行過程中,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旋轉方式,你在跟它銜接過程中就不是很舒服。而發球機器人是完全按照人的方式來進行,你看這個機器人,相當於跟它互相打球。另外,因為結合更多的新技術,可以把球的很多參數分析出來,那再把人的動作分解出來,就可以從側面提醒你怎麼應對會更好,它就變成了一個有效的教練體系。

第一財經:機器人的研發、製造和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端製造業水平重要的標誌,對於高端製造領域的發展,在您看來會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楊躒:機器人是高端製造業的集大成者,工業技術、感測技術,新材料技術,最終都濃縮在機器人上。當一個區域或者一個國家,能夠穩定的大規模生產機器人,就意味著它這個工業鏈條確實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能夠從側面展示一個國家的綜合生產能力。十幾年來,中國在快速追追趕,包括加工生產、新材料開發,甚至操作系統的這部分都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你會發現自主品牌的機器人在更多的場景被用戶所接受。而且隨著中國人對自己應用上的痛點理解更直接,你會發現自主品牌機器人也會用起來更順手。這些年自主的機器人確實可以和國外的品牌同樣來面對更多的場景,甚至還有一些突破。

第一財經:我們再來說說公司落地的浦東,浦東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高地,這樣的定位和布局會給新松機器人未來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你們如何依靠這個定位來更好的發展?

楊躒:在打造智能製造的戰略高地的過程中,很多的場景會出現,一個個新的場景對於新的技術來講是一個個試驗田,場景的更新,場景的開發,對於整個產業來講是一個真正的爆發點,使新的產業能夠得到高速的增長。我們只有不斷的試錯,才知道不足在哪兒,那迭代速度就會加快。所以浦東的定位,對於我們這個行業確實是一個重大的福音。

立足於智能製造的戰略高地上海,新松牢牢佔據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C位」,憑藉技術創新與研發,多次打破國外壟斷。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是中國最大的協作機器人生產工廠所在,也是中國唯一的七軸機器人生產基地。新松2萬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里,每個產線都是非標準化的,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動態調整,這個車間更像是無人工廠的「試驗田」,各種自動化產線經由工程師細心照顧、培養,最終輸送到工業製造的各個場景中。

百川歸海 追逐家國夢想

第一財經:你們在浦東落地時間不算長,從2014年到現在是6年,6年的感受如何?

楊躒:六年期間,我們完全從零開始,建了整個一個園區。中國很多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營商環境,2015年開始我們在上海做了一個機器人大賽,在提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得到了很多區領導非常有效的支持。我們已經連續做了五屆,從開始一個小範圍的比賽,到現在參加的海外團隊超過三分之一。你會發現,想法出現以後就得到支持,而且把它快速推動起來,浦東給我們提供了切實有利的支持。從環境來講,我們這個行業,大量員工都是非上海人,他們能不能快速融入到上海對企業的穩定很重要。我發現他們融入的速度非常快,各級政府、各級領導其實非常關心,提供很多的便利條件。不僅僅是在新松的新上海人,在整個浦東地區,大量的新上海人都對浦東有一種親切感,而且確實,在這裡很多的夢想都能夠快速實現。

第一財經:包括您本人也是新上海人。您在浦東工作、生活的這些年,個人感受是什麼?

楊躒:企業創造平台,讓每個員工有歸屬感。一個城市也是這樣,它構建的平台更大,能夠讓更多的企業有歸屬感。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到了浦東,在這個平台之下,只有努力的快速往前走,完成我們制定的每一個路線圖。

第一財經:對於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未來,你們有什麼樣的展望?

楊躒:機器人已經開始走向大眾的身邊,後面是要進一步來探討,人的社會和機器人的社會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融合,用什麼樣的技術路線來完成,這是我們新的技術發展方向。

第一財經:對於未來的上海,未來的浦東,您有什麼樣的期許?

楊躒:很多時候大家在講「能不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浦東的貢獻」,你到真正想形容的時候,發現沒有詞可以來形容,因為覺得所有的詞都不夠。作為浦東的企業,作為浦東的居民,我們希望浦東依然維持這個速度發展下去,更多的不可能在浦東變成可能,浦東是每個人夢想實現的地方。

原瀋陽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已故的蔣新松先生,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1977年,蔣新松將發展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設想帶到了中科院自然科學規劃大會上,在他和一批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被列入中科院1978年至1985年自然科學發展規劃,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由此拉開了序幕。1985年12月,由蔣新松任總設計師的中國第一台水下機器人樣機首航成功……蔣新松先生為了讓我國工業儘快進入機器人時代嘔心瀝血。他的學生、繼承者曲道奎先生,以老師的名字把公司命名為新松機器人。如今,新松的機器人事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不斷刷新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紀錄,領跑機器人製造的馬拉松競逐。從瀋陽,到上海,伴隨著浦東智能造的蓬勃發展,循著一代代科學工作者的精神燈塔,正在乘風破浪走向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再創新高,產量同比大增76%
一代商業強人落幕 三星未來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