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網路「奔現」翻車的背後真相,其實都是理想化惹的禍

網路「奔現」翻車的背後真相,其實都是理想化惹的禍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是木心《從前慢》裡面的詩句。路遙知馬力的人間已經離我們遠去,用信封聯繫的感情的時代也已經離我們遠去。

21世紀的我們僅僅用手機和電腦就把自己與世界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戀愛的方式也從以前的車馬郵件變為了現在的網戀。各大社交平台成就了某些人的網戀,同時也讓大部分人驚呼奔現前後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其實是理想化惹的禍。

客觀因素:網路時代降低了戀愛成本

古時候的人沒有手機認識一個人往往需要「天和地利」,他們也沒有多餘的選擇。

因為認識一個人的成本比較大,在那個只能通過飛鴿與鴻雁來傳書的年代,一生也認識不了很多人。

所以他們往往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與一個人結親。而媒人和父母所了解到的情況,也是花了大量精力通過四面八方打聽而來的。

再來看現如今的網路時代,各大社交網站的興起讓我們認識一個人變得極其容易。認識一個人的成本也隨之降低,成本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能夠認識更多的人

這種成本就是需要你註冊一個賬號,還有你的手機具有一定的電量,可能在不知不覺的聊天中就熟識了彼此。

這種低成本高酬賞的社會交換活動,很多人都願意選擇。網路時代的便捷性降低了我們戀愛的成本,讓我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同時也造就了快餐式戀愛的興起,相比於老一輩縫縫補補的感情,我們是壞了就換。

他人層面:網路上可以包裝自己

為什麼大多數人選擇網戀,因為網戀可以在網路上展示一個網自我,這種自我層面的展示,可能和現實中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

一個人自我暴露的方式可以分為現實中的自我暴露和網路上的自我暴露。很多人可能會在網路上侃侃而談,但是在現實中就是一個內向安靜的性格。

因為在網路上減少了與他人的直接接觸,不用過多的考慮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會給他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一方面來說,往往網路上的自我暴露具有更多的真實性,因為網戀可以讓他們被壓抑的性格和自我得到有效的釋放比起現實中的直接接觸。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網路上的接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同樣也具有更多的欺騙性。

人們讓別人看到的僅僅只是想讓別人看見的,網戀可以隨意選擇成為什麼樣的角色,同時也能刻意展示自己所有比較好的方面。

很大程度上來說,網路可以讓人進行一種自我包裝,進行自我美化,這種美化和包裝讓網戀對象不管是在性格上還是在相貌上都與現實中的個體存在一定的差距。

同時也讓很多人沉迷於這種完美的形象中,所以很多人網戀奔現後,對於自己的奔現對象不太滿意。因為網路上的他們和現實中的他們差距太大。

個人層面:對於網戀的理想化投射

很多人在還沒有接觸自己的網戀對象,就對自己的網戀對象產生了一定的好感和喜歡。因為在網戀對象的層層美化和包裝之下,他們已然對自己的網戀對象有著理想化的期待。

這種理想化的期待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理想化投射下的網戀對象往往是完美十足的人,能被這樣的人喜歡,代表著自己得到了更高的肯定和認可

所以這種在網路中的理想化期待投射到現實中就會形成一定的差距。

其實你對網戀對象的喜歡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情感。

心理學上把情感定義為人類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態度和體驗。

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這個事物具有很大的價值,而是你主觀上賦予了它很大的價值。

這種價值的賦予就是你對他理想化的投射,你所喜歡的網戀對象可能是你自己情感外化的一種事物。

並且理想化和現實之間往往是有差距的,所以很多時候你覺得你的網戀對象不符合你心中的想像。

可能是由於你的理想化投射下將其過度美化,導致你覺得在奔現前奔現後是兩個人。

簡而言之是互聯網的興起,也讓網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空間。

但是網戀需謹慎,因為網路可能具有很大的欺騙性,這種欺騙性一方面是來自別人的自我包裝,一方面也是來自於自己的理想化投射。

作者 | 湯先生

編輯 | 湯先生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贊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如果你總是有這三種思維邏輯,說明你是平庸之輩很難成功
南京大學博士生跳樓:面對壓榨型上司,我的選擇是逃避